徐振武
要说起服装,上去岁数的人恐怕这几种服装都穿过或做过。笔者年轻时曾梦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初步也学过一些服装草图设计,但由于其他原因,最后放弃了。在笔者的记忆里,曾经历过大体有这么几种服装:中式盘扣对襟褂、西服、中山服、列宁服、军便服、人民服、以及旗袍、左边大开襟盘扣女上衣、连衣裙、长裙等等。这些服装随着时代不断地变革,有的服装已经消失,有的一直延续到到今天。
上世纪40年代末笔者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就穿过母亲用小机布、粗布做的对襟小褂,丢裆小长裤。这些衣服一般过春节才能享受上,如果哪个年景特别困难,就洗洗旧衣服过个年。平时夏天只做一件单上衣,一条小裤衩;冬天一件“撅腚”小棉袄和一条小棉裤。如果穿着小了,就给弟弟妹妹接着穿。那时衣服破了,母亲就给补一补,有时全身补丁多达十几块,特别膝盖和腚片部分,补丁加补丁。由于冬天长期不能洗澡,加之无衬衣衬裤替洗,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应该说农村家家户户大人特别是小孩身上生的虱子特别多。不怕笑话,笔者小时候就对着小火油灯抓过自己身上的虱子。有时候将小棉袄或小棉裤生的虮子(虱子排的卵)较多的地方,连同棉花撕下来对着小火油灯烧的“嘎嘣嘎嘣”响。进入50年代,乳山农村男子上衣承袭了民国时期的中式对襟盘扣短褂,父亲哥哥跟笔者都穿过;妇女由清朝传承下来的左边大开襟盘扣上衣(笔者小时候也看到过故乡极个别老头也穿过左面大开襟灰色衣服),奶奶跟母亲曾经穿过。不论男女下衣都是大裤裆“丢裆裤”,宽裤腿,腰系一布翅郎当(农村方言,即壮布条)裤腰带,只是下衣裤颜色有别而已。那时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大闺女,裤腿宽,遛着大道找军官”。开始乳山县城只有领导干部、参加工作的工人和大学生兴起穿中山服、列宁服,之后逐步传到农村。
中山服顾名思义就是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自己设制并倡导的服装,当时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其实这种服装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逐渐在城市普及。中山服坚挺的硬领,内衬白衬衫微微露出一圈白白的领线,男士(或女士)穿起来甚是英俊潇洒。中山服上衣设置四个明袋,“双双”“对对”,上双小,下双大,颇具对称均衡之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四个明袋上面加上软盖,并各订纽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中山服裤子前面开缝,一律订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在中山服的基础上,据说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进行了小小的改动,将中山服的圆领子改成了尖角领,前阔和后背也被拉宽,腰部位置稍稍收敛,并把原两个袖口分别订有三个纽扣(据查原中山服袖口订三个纽扣代表三民主义)改成六个纽扣,时称“毛式中山服”。读者朋友,你看到过电影或电视剧也好,看到过建国庆典老版油画(小的时候,笔者老家墙上曾经贴过)也好,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与他的战友们就是穿着毛式中山服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服,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自那以后,就能从电影、电视上看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出国访问等国事活动都是穿着钢灰色或蓝色或黑色中山服。在民间,如果您留着偏分头,在中山服左上口插上一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在大街面上走一趟,保证回头率百分之百。
列宁服,最直观的讲,就是列宁十月革命后曾经穿过的服装。当时虽然中山服穿起来显得庄重、精神,但穿起来十分正统,扣子多,口袋多,过于呆板,来自苏联双排扣制服——“列宁服”,首先在我国大城市参加工作的男女青年流行起来,后来遍及我地城乡。列宁服女性穿起来显得格外端庄、美丽、洋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西装开领,上下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本来是男性穿着的(笔者看到,我地也有男性穿着的,为数极少),但后来竟成了中国城乡无数女性最崇尚、最青睐的“时装”,其中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服,以显示革命性。
军便服一般是按照军服演变而来的,军官服上衣俩小袋俩大袋,四个布袋均为暗袋明盖,大盖订大扣,小袋订小扣,军服下裤与中山服下裤基本相似;士兵服上衣上面只有俩小暗袋明盖,订小扣,下面无大袋。
人民服,根据西服、中山服两种服装的特点,设计出款式更简洁更明快的服装。领子基本与中山服相同,挺领;上衣的上袋基本采用西服式的斜插暗袋,上袋不加袋盖,下俩暗兜,加布盖,各订一大扣,对开襟,上下五扣订暗处;下裤基本与中山服相同。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生活大有改善,年轻姑娘曾一度爱上男式背带工装服,将格子上衣掖在裤装里,显得格外潇洒秀丽。在勤俭节约的年代,一些服装大多出自手工或家庭缝纫机制作而来。自己动手,年轻妇女按自己的腰躯做一些各种各样白底花布连衣裙,曾流行于我地城乡大街小巷。姑娘们不论穿上背带工装服还是连衣裙,再配上普遍都扎着一对齐腰双辫,尤显端庄、贤淑、美丽。男同胞时兴大中分、偏分,上去岁数的人一般留光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到70年代,穿衣打扮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于是父辈穿的旧军服、草绿色的军便服、蓝黑色的中山服、人民服开始流行。文革期间,少女穿军服,戴军帽,背军包,扎军带,是十分耀眼的事情。特别学生与青年人拥有一身标准的的确良绿军装,或上身绿军装,下穿一条黑色、蓝色制服裤,头戴军帽,脚登解放鞋,那是非常时髦与幸福的事情。笔者当年就穿了一件正宗的确良绿军装上衣,下身凡立丁黑裤这么一身,在县城大街上一走,赢得了不少俊男靓女的回头率。那时“条绒”深受人们的青睐,“平绒”也是有钱女士的首选。这期间,青年人时兴戴军帽,中老年人则戴蓝色或灰色单帽,时称解放帽。男女老少清一色的解放鞋、篮球鞋、力士鞋,夏季均为塑料凉鞋。男同胞一般留短偏分或平头(接近秃头的样子);女同胞剪掉长辫子,留起了时称“白菜邦(乳山方言)头”或短披发。那时服装有着浓烈的“革命”色彩,一度旗袍、所有样式的裙子、西装、多种颜色的花布做成的服装等都成为封资修的象征,在禁穿将近20年之际,普遍被蓝灰黑绿军便服、中山服、人民服取代。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只有学龄女孩子穿裙子,成年妇女则是蓝灰黑色的上下衣,最时髦可能是大城市爱美的姑娘会穿白裙子,当时被视为“不学好的浪女”。大约在1978年夏天,笔者在夏村集市上看到一位三十左右岁年轻妇女在买蟹子,穿着一套上白下灰及膝裙装,这在当时乳山最大的夏村集,只出现这么一位穿着“奇服异装”的女性来说,不能不吸引众多的眼球。说心里话,那套“显眼”的裙装,醒目的衬托出那女性白皙而俊俏的面孔,宛如“仙女”一般,真的是太美了,使笔者顿足注目了十几分钟。这样的穿戴,据笔者估计,肯定是大城市乳山籍回家探亲的。男同胞除穿中山服外,普遍穿着“仨兜”人民服,脚穿三节头皮鞋;冬季时兴大翻领吹苘短大衣(农村称小大衣),有条件的整一件军大衣或蓝色吹苘仿军大衣,穿棉靰鞡鞋、棉大头鞋,戴一顶吹苘军棉帽或仿军棉帽。农村开始有经济条件买一块120元的上海牌手表,一般经济条件买一块50元烟台北极星手表。那时农村流行几句顺口溜,“留分头的不戴帽,镶金牙的自来笑,穿皮鞋的走石条,戴手表的挽三道”。妇女烫发开始蹦星儿在乳山县城出现,最早县剧团等搞文艺的女演员烫起了大波浪。年轻而爱美的姑娘从商店买来烫发药水,试着自己烫发,有的农村爱美的姑娘,用烧热的铁棍用凉水熄火,自己烫起发来。后来姑娘们、少妇们乃至中年妇女都兴起了清一色“羊角双辫”或“双刷”,一时间在街面或集市上分不清女性们到底结没结过婚,年龄有多大。如此同时,极个别女性留起了“马尾辫”。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服装的领域出现了变革。1984年,乳山企事业单位不约而同的兴起了单位做西服热,笔者也分得了一套上下条纹黑灰西服,初穿,确实心里美滋滋的,但回到农村觉得怪不好意思的,半年以后,穿出去还挺“瞻仰”的。由于颂扬“女排精神”,以读秒的时间,运动装很快成为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记得清清楚楚的1985年,彩色故事片《街上流行红裙子》的上映,穿戴方面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在乳山城乡逐步恢复了连衣裙、长筒裙、套装裙、自己缝制的松紧带“自由裙”,布料颜色由原来的蓝黑绿变成了丰富多彩。同时逐渐兴起了喇叭裤、水桶裤,风靡乳山城乡各个角落。喇叭裤低腰,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裤长盖住鞋跟,走路兼有“扫地”的功能,当时在老人们眼里,穿喇叭裤无疑就是“男流氓”、“女流氓”。最时髦的青年一般都是穿着喇叭裤,留着长发,甚至烫发,再戴上蛤蟆镜,称为不三不四“不良”分子。初中以上男女青年在校学生,老师拿着剪刀在校门口等着剪学生裤腿并不是笑话,打破了和改变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当时就有些老人看不惯,调侃说,只要人人都穿上喇叭裤,街面就会扫的很干净。那时单位和学校都有规章制度,不允许青年男女穿奇装异服,男青年留长发,特别是共青团员要求则更加严格。但约束不了青年男女爱美的心态,白天不让穿晚上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再到后来单位和学校就不管了,城乡随处可见。笔者记得,自己也穿过轻度喇叭裤,跟着时兴了一阵子,穿在身上的感觉确实美滋滋的。
生活中特别在工作中,穿衣戴帽笔者是比较讲究的。从懂事开始,依稀记得妈妈给自己缝制的小机布中式对襟小褂,到故乡成衣铺做的人民服、中山服、军便服,正宗的确良军服都穿过,特别1984年以来由于工作的需要,面对众多的本地和外地客人,基本全穿西服,喜欢扎领带,不扎领带好像少点什么,习惯成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常不扎领带也就三四年的时间,现在过春节、参加婚宴、外出旅游、大型活动等,笔者依然“西服革履”。当然上世纪90年代那期间,也偶尔变幻着穿过浅灰色毛料中山服,后来全穿西服至今。
1990年以后,服装全面放开,袒胸露背不再被非议,而成为时尚。“穿衣戴帽,各人所好”,满世界千奇百怪的服饰脱颖而出。服饰个性化、款式多样化、花色艳丽化、面料质地全面化。时代在前进,服装日新月异在变幻着,女性的发饰也在变化着,大部分女性则扎着清一色的“马尾辫”,部分少女和艺人则长发飘逸,还有的留着齐肩短发,发梢朝里面弯曲,时兴了一阵子。男性除一部分留着偏分和背头外,中青年大部分喜欢留着寸头或平头。
进入两千年以后,乳山城乡服饰与全国一样,已走上世界“大同”。女性服饰越来越时尚,露脐装、连体裤、哈伦裤、健美裤、蕾丝裙、迷你裙、超短裙、一步裙、连衣裙、中性套装、蝙蝠衫以及各式各样旗袍、唐装等;冬季上万的甚至十几万的貂皮、狐狸皮“皮草”大衣;皮鞋由原来的中跟变得越来越高,由原来的粗跟变得越来越细,形同钉子一般。男性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款型的、瘦身型的各种面料西服,各类蝙蝠衫、T恤衫,花衬衫等,中老年人的红色唐装、绿色唐装,蓝色唐装也在兴起;冬天的皮大衣、呢子大衣,极个别的中老年人头戴“返古”礼帽,脚蹬几百元乃至超千元的老板皮鞋等等。服装的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变化,高支高密有挺阔感的纯棉和混纺布料、天然蚕丝、罗麻布、牛奶丝、维生化复合材料以及叫不上名字等各种布料。现今女性除大部分时兴“马尾辫”外,一些中青年妇女甚至已步入老年行列的部分女性也喜欢长发披肩,少部分扎起了清朝“财主辫”或将长发冠鬃。男同胞除背头分头外,大部分中青年人喜欢留锄板(我地一种锄地用的生产工具)头。一些头发本来浓密,为了追求时尚,“跟形式”,也剃起了光头。
从服饰变化看,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以往穿戴“随大流”的心理,到追求个性化,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世面琳琅满目的服装令你眼花缭乱,可以使你的穿戴打扮随心所欲。金项链、白金项链、高档玉石项链、金手链、白金手链、高档玉石手镯,配以十几万到上百万的高档轿车等,可以说应有尽有。在国强民富、物质如此丰富的今天,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青岛啤酒,要沫(么)有沫(么)”,难道我们还不感到幸福吗?!朋友们,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