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风俗
    乳山传统农作物回忆录(三)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20-6-13 9:14:55  ‖  查看1977次  ‖  

                                                                                                               徐振武

                                                                               稻子
          水稻原产中国,已有5000年历史。最早集中在太湖地区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后来在江西、福建、安徽、广东、云南台湾等地。新石器时代,后期在黄河流域河南、山东,唐宋以后,南方一些稻区进一步发展为全国稻米的基地,如今山东靠南的几个地方仍然栽种水稻。说到水稻,胶东半岛包括乳山地区因为整个春天和秋天后期雨水较少,降雨大部分集中在伏季和夏秋之际,因此种植水稻不太合适,现今也就不见有种植水稻的。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生产队还就种过几年少量的水稻,笔者还参加过插秧劳动。当年乳山寨镇风台顶村驻过部队,乳山在通往青岛老公路向南拐向通到根见村的村路,一拐弯便是风台顶村,其路边西一块小地,部队还种过水稻,当然在村东面的“马草里”,种过大片水稻。笔者小时候去“安子石”(孤石河村附近海边,现已成陆地)赶过小海,路过风台顶村看到驻军战士在吃自己生产的大米,清清楚楚记得米饭为淡绿色,是的,当年生产队分给户下的大米,做出的米饭确实是淡绿色的。由于咱们家乡降雨不均匀,种了寥寥几年水稻后就停种了,为了解决农村人过年过节有大米吃,笔者所在的农村,生产队还曾经种过好长时间的“旱稻”。旱稻可以在山塂(jiang)地上种,也可以在泊地里种。由于水稻秸秆矮,而且发脆,不能搓草绳,基本都打成了草联,下雨天苫盖墼胚,露天地瓜芽畦床等。只能利用旱稻稻秸稍长,有筋道,搓草绳、扭草縆、结网包等。由于旱稻产量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地缺大米吃,可以从产米地区购买,种植旱稻也就销声匿迹了。据资料表明,旱稻也叫“陆稻”。旱稻现主要在南亚、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区大面积开发和利用,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特殊意义。大米通常分为两种,粳米与糯米,粳米可以熬稀饭,做大米饭,大米羹,酿酒用;糯米在乳山地区一般端午节做大米饭或包粽子等。大米含有75%淀粉,8%左右蛋白质,0·5%—1%脂肪等营养成分。
                                                                                           黍子
          黍子(大黄米)又名“古黍”。黍子原产中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黍子种植历史十分悠久,大约8700年—7500年期间有少量的种植,真正种植在4000年前,亚洲和非洲才开始大片种植。在上世纪70年代前,我地农村大部分生产队都是种几亩,家乡有个习俗,每年端午节都要吃大黄米饭或包黍米粽子,或留在平时招待客人吃个稀罕。笔者就赶上那个年代,秋天,生产队收黍子时,管叫“刻黍子”,就是用镰刀将黍子稍头一尺来长部分割下来,社员用筐篓挑在生产队的打谷场上,而后妇女们用锄地大锄反过来的锄板刮(故乡人读kua)黍子,黍粒儿留作生产队分配,黍头归刮者留待回家春节前扎“扫炕笤帚(那时胶东农村普遍睡火炕,上面铺上苇子或高粱秸秆皮编制的炕蓆)”。地里的黍秸收割后,用铡刀铡碎后是当时大牲畜的优质饲料。由于黍子产量低,特别改革开放后,土地分到户,农户基本不种,有少量农户在种,吃黍米可到集市上或粮店去买。黍米可做黄米饭,包粽子;秫米面性黏,可做黏糕、油炸糕、酿酒。青岛即墨老酒就是用大黄米酿造的,俗称“黄酒”。上世纪80年代前,烟台北大街,有个大黄米油炸糕店,买卖很兴隆,笔者每年去烟台出差好多次,总要排队买几个当午餐,一是口感好,二是价格便宜省钱,有时买回几个拿回家留给孩子吃,至今记忆犹新。黍米古人把它确定为五谷之一,是有一定道理的。据资料表明,黍米含蛋白质,人体中必须八种氨基酸的含量优于或高于小麦、大米、玉米。比如蛋氨基酸含量每百克,小麦、大米、玉米分别为140mg、147mg、149mg,而黍米高达299mg,几乎是它们的两倍。同时含有无机盐与微量元素钙、镁、磷、铁、锌、铜的含量部分,都高于上述三种粮食。黍米适宜体弱多病、面生疔疮者食用;适宜阳盛阴虚、夜不得眠、久泄胃弱、疗冻疮、疥疮、毒热、毒肿等药用价值。黍米还有利肺、利大肠之功效。
    谷子
    谷子(小米),原产自我国,约有8000年的历史,最为有名和最好的小米应属陕北一带。谷子最初是野生“狗尾草”选育驯化而来的,世界各地栽培的谷子都是由中国传去的。小米有粳米(家乡称fan米)和糯米两种(黏米),通常吃的为粳米。谷子抗旱能力超群,既耐干旱、贫瘠,又不怕酸碱,所以山塂薄地都可以种植。记得笔者小的时候看到农村春谷的种植方式:山地或泊地耕耙以后,首先用铁齿粪耙将炕泥粪或猪圈粪捣的很碎、捣的很细,将谷种拌在土粪里,然后搅拌均匀,一人扶勾勾机(一种人拉的梨具),一人在前面拉勾勾机,一人将粪筐用绳套在脖颈上,用手抓粪“捋种”。那天早晨正好给父亲送早饭,父亲就是负责抓粪捋种的,吃早饭时,由于在山塂地里,周围没有水源洗手,只能在刚出土的草堰上就着露水搓滑了几下,就坐下来吃饭。后来笔者参加生产队劳动,改成了直接捋种。上世纪60年代前,故乡生产队泊地一般一年两季庄稼,起先割倒麦子,种大豆,收完大豆种小麦,年复一年都这样。60年代后,由于秋大豆产量太低,收完小麦又改种成秋谷子,收完秋谷又种小麦。改革开放后,秋谷子由于吃起来口感太糠,产量也不高,后来农村收完小麦后,一年两季就是小麦、秋玉米轮换种植至今。现如今虽然秋谷子不再有人种植,但笔者外出时,发现我地农户蹦星儿也有种植春谷的,并且谷穗长得很大,就像上世纪有个老电影《汾河流水》插曲“黄澄澄的谷穗,好像是狼尾巴···· ···”,长脱脱的,几十年没见此景,确实喜人。小米熬稀饭是胶东半岛天天不可缺少的早餐,过去农村鲜地瓜丝儿捞小米干饭,小米又可以酿酒、制饴糖、做米糕等,也是胶东半岛自古至今,产妇坐月子和病人住院术后必不可缺少的营养品。小米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小米含蛋白质9·2%—14·7%,脂肪3·0%—4·6%。每百克含有0·12毫克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谷秸是上世纪农村生产队大牲畜最佳粗饲料之一,也可以当烧火柴。
                                                                                      高粱
          高粱又称蜀黍、桃黍、稻黍等,家乡称糊黍。高粱原产自非洲,在中国已有5000年的栽培历史,主要产区为东北地区、内蒙东部及西南地区。高粱种类很多,据笔者经历过,主要有红高粱和白高粱两种;有饭高粱(故乡读音,即不黏)和黏高粱两种;有直穗和弯穗两种。上世纪乳山地区农村,基本在泊地或较洼的山夼地,成片栽种直穗红高粱,极个别也种植弯穗高粱的。笔者在生产队劳动时观察发现,凡是在接茬种过高粱的地里种的庄稼,肯定欠收,因为高粱需要大量养分,导致土地营养全被吸收,地力乏退。因此,各个生产队大片种植高粱基本取消。目前农户只是在园边或泊地路边种植一行,留待过年食用或送给城里亲戚吃个稀罕。回忆那时高粱成熟时,生产队社员推着小车,带着网包、镰刀到地里“刻糊黍”(即用镰刀将高粱穗头割下来),装在网包里和破麻袋里,用小车推到打谷场上,然后女社员到场上用大锄板反过来kua(刮)糊黍,糊黍头儿归自己,冬闲农家直头儿可扎“炊帚”,弯头儿可扎“扫地笤帚”。那时每逢春节前,农村供销社都要进一大批“扫地笤帚”和“炊帚”幢在柜台外销售。还有的专门扎“炊帚”、扎“扫地笤帚”的,拿到集市上去卖,哪个农户春节前都要买几把“炊帚”和一把“扫地笤帚”,即使现在集市上也有卖“扫地笤帚”,但“炊帚”已经消失了。高粱以其“茎高丈余”的优势,其秸秆农户可扎把子(盖房屋芭用)、扎仰棚、打糊秸萡、剥下的糊秸皮可编炕蓆等。糊秸萡可晒粮食,打谷场上生产队临时可囤花生、地瓜干,当时有俱乐部的大队,春节期间可撘装戏台等。高粱米粉可以蒸糕,做高粱米饭,和着红豆熬粥,和着山楂熬米粥,和着猪肚熬汤等。高粱是酿造名贵白酒主要原料,比方“五粮液”酒,五粮之一缺什么也不能缺高粱,北京二锅头就是以优质高粱为主要原料,佐配大麦、小麦、豌豆酿造的。食用高粱米饭,在胶东半岛有个雷打不变的风俗,即每年春节前三十(或二十九),早晨都要做高粱米饭,馇隔年菜,寓意来年粮食产量高,生活步步好,多多发财的愿望。高粱的营养比较全面,有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盐酸、生物素、淀粉、钙、磷等多种营养物质。高粱还有一定的药效,具有和胃健脾、保护肠胃的功效,经常食用,对治疗脾胃虚寒、腹痛腹泻、小儿消化不良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