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风俗
    清明踏福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08-8-20  ‖  查看1675次  ‖  
     

    清明踏福

     

     

    郑华

     

     

    有一首歌唱得好:“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眼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和白云去做伴。”每当这首歌的旋律一起,歌声就能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想起童年的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既是一个祭扫墓园,怀念故人,抛洒悲伤泪的时节,又是一个阳气上升,春和景明,充满欢声笑语的季节。甩掉厚厚的棉衣,摘下围巾棉帽,人们都在野外尽享大自然的风光,一些有意义的传统民俗就流传至今。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气变成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是源于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与介子推之间的故事。陪重耳逃亡在外19年的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饿昏的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当上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背着老母躲到了深山老林里,老百姓对晋文公的不公平编了一首歌,歌传到重耳那里,他才想起了介子推,就下令火烧荒山寻找介子推,谁想不贪功的介子推和母亲怀抱一棵大柳树,被大火烧焦了。晋文公对着尸体哭拜多时,在柳树上发现了一封血书,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种瓜种豆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是扫墓的日子,这一天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每年的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清明节气一到,气温就开始升高,大地吐故纳新,春暖花开,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新气象,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农谚说的好:祭罢祖,就种瓜,清明种瓜,船载车拉。而春耕春种也在清明时节轮番着上场,那些春作物都要抢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下种和管理,为的是,春天插一棍,秋天吃一顿。

    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的重头戏。各家各户都趁太阳出山前,带着饽饽、水酒、白纸、烧纸、香烛和鞭炮来到亡人的坟前祭祀。祭祀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如果双方的老人全不在了,要蒸上供的团圆饽饽十个,如果蒸得大一点,可以蒸六个,取十全十美之意,表示对亡人的团聚,以示尊敬。如果四个老人中,还有健在的,那么清明祭祀时,只能蒸五个团圆饽饽,这是表示亡人还没有和亲人团聚的意思。平常我们过喜事蒸的团圆饽饽上,都点有红饽饽点,而祭祀用的上供饽饽,头顶上一律点黑点。

    宋人高翥的《清明》诗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首诗点明了清明时节,杜鹃花开了,在坟前的亲人一边烧纸一边哭泣的场景。诗中写的白蝴蝶,其实就是祭祀用的烧纸化成的灰随风飞舞。民间习惯给亡人烧纸,意思是为死去的人送钱,烧一烧它,代表亡人在天堂里有钱花。在坟头的草木之上挂白纸条,取意是给亡人换衣服之意,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亡人一年两祭祀两换衣,清明挂白纸,是换的夏衣,十月一号在坟头上挂白纸,是换的冬衣,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爱。

    打秋千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打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户外活动,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拴在树桠间。打秋千时,人或坐或站在踏板上,两手分别握着两边的绳索,开始慢悠悠地晃,或是在同伴的推晃下,逐渐快速地前后上下荡,打的好的秋千,常常令人叫好,这需要胆量和勇气,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有一年,我去马石山烈士陵园扫墓,山脚下有个尚山村,在两棵树桠间,我看见过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坐在秋千上悠闲地前后荡着,如此大的年纪还打秋千,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可见打秋千,老少咸宜。如今,在乡村,打秋千,仍被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正是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的季节,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清明植树造林在我国蔚然成风。特别是清明节,人们都纷纷买棵树苗带到墓地,祭祀完故人之后,就地再植一棵树苗,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好习俗。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据长辈们说,清明踏青,就是“赶山”,这个赶山,包含着很多的内容,指的就是到大自然里玩耍,哪儿有戏就到哪儿凑热闹,哪儿有山,就到哪儿爬山,哪儿有水就到哪儿玩水,哪儿有集市就到哪儿赶集,反正家里是盛不下想舒服筋骨的人们。现代人踏青,不仅要游山玩水,而且踏青的时候,也不忘记吃的文化,一些野菜也随着踏青被剜回了家,像荠菜饺子,苦菜渣,都是踏青后做出来的美食。

    放风筝

    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放风筝习俗,在威海一带不是普遍,那是风筝之乡异常欢乐的事情,咱这儿偶尔也有放的,只是很少,我家里就有一只来自风筝之乡的风筝,只是从没舍得拿出户外亮相。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