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梨的传说
辛明路
传说清朝的时候,乳山境内的上册村,有个姓丁的人在外地做生意,有一年,他从东北返回威海卫采购货物。心想,到了距家很近的地方,应该回去看看。不怕亲戚多,就怕一大窝,那么多的亲朋好友,捎点什么给他们呢?在威海卫的大街上,他边想边走。突然,他听到一外国人在用生硬的汉话叫卖什么。到近前一看,是在卖树苗。丁先生听懂了这是一种梨树苗,喜沙土地儿,其他的再也听不明白了。此时他想,家乡遍地黄沙土,粮食产量很低,何不动员乡亲栽植这种果树呢?他就买下好几大捆,准备回乡分给亲友试种。回家后,多数亲友对这“洋货”不感兴趣,不愿意栽培。丁先生无奈,就把树苗栽在自家田地里。
为管理那片梨园,丁先生把生意店铺迁移到乳山。开始,那些梨树并不争气,到了四五年后才开花结果,而其果又多些被虫蛀。邻居劝丁先生放弃,但那些梨树已长得那么大了,且果实香甜爽口,他实在舍不得放弃。一天夜里,丁先生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树上的梨儿,变成了一个一个小小的人儿,他们都是名医的后代,走乡串村,治好了很多病人。“小医生”的美德传到了宫廷里,皇帝召见了他们,并每人封赠一件黄马褂。穿着黄马褂的小医生,欢呼雀跃,场面很是热闹。醒后,丁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看到儿子在用黄裱纸叠玩具,又受到触动,他想,用纸把梨包起来,虫子不就叮不到了吗。想到就干,他就用套袋的方法阻止虫害,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从此,这种梨被人们广为引栽。
有一年,在梨成熟的时候,宁海州衙门的一位公差路过上册村,村民拿这种梨招待他。那位差人说,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梨。临走时,差人又买了一些回去孝敬当官的。州官老爷品尝后,大呼奇果,高兴得手舞足蹈。原来,他正在为进贡朝延的贡品发愁。他急忙派人到上册一带收购。来采购的人问村民,这梨叫什么名字?村民都说叫洋梨。带洋字的叫法,在当时是土的不能再土的大土话,而贡品得有个文雅的名字。还是州官有学问,他依据产地上册的名字,命名为册梨。
册梨入朝后,立即引起轰动。大臣们以能得到宫廷馈赠的册梨为荣。所赠数量,多是一两个,超过4个的,是王爷级的或建立奇功的人。慈禧太后更是喜欢,每日必食。有一天,吃完册梨后,老佛爷书兴大发,传唤宫女笔墨伺候。她说,我要给册梨一个封号。说完,写下了“天下第一梨”五个大字。刚想传令送到宁海州,又想,先找几个人看看这字怎么样。其实,慈禧太后好显摆,写了自己满意的字,总要找人品评一番。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齐夸老佛爷的书法更是天下第一!夸得慈禧满心喜欢,吩咐切梨招待大家。一宫女耳语老佛爷,“梨不好分着吃。”慈禧太后哈哈直笑:“老百姓叫洋梨,我这是分洋利我。”大臣们都听懂了,再夸老佛爷聪慧过人,金口圣言。
现实中的册梨,原产于欧洲。其中果实形状像葫芦的品种,栽在别处,有叫“把儿梨”的,有叫“茄梨”的,还有叫“洋梨”“阳梨”“巴梨”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境内上册村的丁书方,在威海卫遇到英国人在出卖果树苗。丁书方向来对果树栽培有兴趣,当即买下140棵,栽于本村东河岸面积约3亩的沙土地里。栽后第5年开花结果,至秋,金黄色的果实香甜爽口,深受乡人好评。后来被宁海州衙门的公差发现,成就了册梨这“天下第一梨”的名贵特级贡品。
据民国《牟平县志》载:“南塂、樗岚、松岚、陈家、初家、果园、上册等村,多种册梨,为土产出口之一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护册梨这一传统优势地方品种,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攻关,就种苗培育、栽培管理、贮藏技术等进行全面研究和开发,册梨种植面积迅速恢复并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也明显提高。册梨主要分布于大孤山、徐家、南黄、白沙滩、崖子、诸往和育黎镇一带。现有栽培面积10000亩,平均年产量15000吨,在全国县市级中居首位。1957年乳山册梨被国家指定为特供果品,招待外宾。册梨罐头1990年被评为国优产品,1992年获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年产量最高达3000吨。销往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