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乳山的草编业
辛明路
草编文化无疑是起源于远古,那时大人孩子没有别的玩,只好利用大自然中的树叶草叶编玩具。后来又编制“服饰”,有了功用目的。我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草帽、草鞋、蓑衣、炕席等,更是现代草编工艺品的“先驱”。草编是民间传统的工艺美术,各民族各有不同的特点。玉米袄、谷草、麦秆、棕丝等资源丰富,可编制生活用具、装饰用品等,这就形成了花色各异、琳琅满目、蔚为壮观的草编工艺品世界。
1973年,乳山艺品厂建成投产,当年就成为全县第一个产值过千万、利润过百万的企业,其中草编收入占了很大比例。那时村村搞草编、户户“编小辫”。妇女们用泡软的玉米衣、山箭子草叶等,像编发辫那样,粗细按艺品厂的规格要求编结草辫。草辫收购入厂后,技术人员用这些“小辫”编结出草篮、提包、草扇、地毯、草席、草帘、草垫、草制玩具等。所编制的品种,有的是按客户要求加工;有的是厂方设计的新产品,用于展出推销。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这世界上有什么,心灵手巧的师傅们就能编出什么。大自然是有色彩的,玉米皮等各种有韧性的草叶,其本身就各颜各色的,编制出来的东西,颜色美观、不会褪色,真正的自然美。把不值的草儿,变成卖“大钱”的艺术品,那时乳山的草编工艺品,不仅热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欧、美、非及东南亚各国。
提到乳山草编业,不能不提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8年被授予“全国工业美术品大师”的房云璞。她作为专家,1984年3月参加国家赴美贸易小组;1985年7月被国家派往布隆迪组建竹草培训中心,帮助非洲国家培训专业人才,促进其草制品生产的发展。在非洲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深受洋弟子们的爱戴,得到布隆迪等非洲国家人民最好礼遇。
1993年,原国家轻工部做过统计,时任乳山县工艺品研究所所长的房云璞,所设计的花色品种达600多个。同年,《中国编织》第一期以《东方的晨星》为题刊登了对房大师的专访。文章中录有她的一段话:“我们乳山县有山有海,海边生长着许多野生草,其中有很多草是编织的极好材料。草编无毒无味,很受中外客户的喜爱。1971年我开始涉足草编,编织艺术把我迷住了,我吸取了传统编织技法,走上了创新之路。我创新的原则是让人看了编织样品就能喜欢。我采用容易制作的简单工艺,达到‘理想’的美,这个美中包括色彩、款式、编织技巧和材料。北方的草编,一般图案要大方醒目,色彩须简洁明快。我的草编设计一般不超过三种色彩,如果超过三种,容易让人眼花缭乱。我都是先选择好一种草的本色作为底色,然后用醒目色彩的草(必要时加染)作为图案色,这样配色容易让人接受和满意。”所说的鲜艳图案色,她并不是指那些对比强烈的色调,而是要在醒目中追求雅洁和秀气。当时乳山草编艺术品主要是出口,外国人对色彩的欣赏有很大差异,但对深棕、浅棕和驼色却都能接受。她设计的“晨星”牌地毯、“划船比赛”幼儿玩具、“小鹿对戏”墙饰挂件、“好好学习”手提书包等产品,享誉国际社会。她从妇女买菜的提篮得到启示,并把篮改为袋,由提变为背,创作出适应男女老少的各种式样肩背草编袋。袋身用玉米皮编织成,并镶挂不同饰物;两边嵌含精制的彩绳,绳露在外面的部分即是背带;袋口造型各异,装有拉链;这种产品受到很多国家的人喜欢,在广交会上很抢手。在好几年时间里,山东动用了全省的草编力量加班加点地生产,但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
为写这篇文章,我和文友去采访房云璞大师,她家的壁挂的、摆放的多是草质艺术品。她时常在想重塑草编业的辉煌,让家乡进一步富裕起来。她提议编制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反映母爱文化的各种草编工艺品,如母亲抱子、劳动母亲等。在她的橱柜里,仍保存着天使、采花女、读经女等草编人物,形神兼备、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让人叹服不已。
乳山草编业,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渐入佳境,八九十年代步入辉煌,至上世纪末逐渐衰落,做为行业,现已不复存在。但一些为乳山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我们应该铭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