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资料片
乳山婚俗
辛明路
婚俗从来都是有政治、经济背景的。社会越发达,婚俗演变得越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男女婚事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并有指腹婚、童养媳、童婚、换亲、抢亲等联姻方式。那年代,夫妻在婚前是不允许随便见面的。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政府的提倡,《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婚龄青年才逐步有了恋爱的自由。特别是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得以迅速提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姑娘们的择偶标准是一军官、二政干、三工人、四教员,不行再嫁庄稼汉;七十年代开始,男女选偶标准开始复杂化,容貌、文凭、职业、经济条件等都是考虑因素。
古时婚姻有固定的六礼形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随着时代变迁、加之地域差异,乳山婚俗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化特点。婚前要经过议婚、订婚、择好日、下彩礼、搬箱等步骤,婚礼庆典包括嫁娶、开箱、瞻久等程序,履行起来比古人那套还复杂。
议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结怨仇”。子女到了成婚年龄,家长要四处托人说亲。提亲的来了,家长要向族中长辈汇报,家族会议讨论亲事的可否。这一步如果是省略了,族人会说待婚之家目中无人。旧时有同姓不婚、潘杨不和、关曹不姻等说法;属相方面还有“白马怕青牛、笨猪恨乖猴、龙兔泪交流、羊鼠一旦休、蛇虎事事愁、鸡狗不对头”的说道(单凭属相中的地支冲克,就武断地下结论,不知拆散了多少好鸳鸯)。这些,都是族中长辈要把关的内容。现在,一些不科学的元素逐渐被摒弃。
相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步形成的婚俗内容。是媒人撮合的,媒人出面,约定个合适的时间、地点,男女双方见见面;是恋爱的,也得找个媒人,也得过这一关。目的是让双方的亲友看一看,帮助参谋参谋、把把关。同往的亲友,俗称代眼的。
订婚——如果男女当事人及亲友团没有反对意见了,由媒人代表男方向女方表达求婚之意,女方如果同意,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订婚过程最隆重的是传启。一是传小启,又叫庚、换贴。即男方把三代人的姓名及准新郎的生辰八字写给女方,女方以同样格式回复男方。说是以同样格式回复,但多数女方回复的则是客套话,并没有把女方的八字写在上面,因女人的八字不能轻意示人。小启的封面上写有吉利的祝福语,男方写“敬求金诺”“恭候金诺”等表示求婚的话,女方写“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初步答应。传小启后,男方不得悔婚,女方还可以继续考察男方。接下来就是传大启,又叫过帖子、换龙凤贴。因柬贴上印有龙凤图案,民间则称龙凤贴。男方送龙帖,女方回凤贴。帖上写有同意婚配的内容。男方多写“不揣寒微,仰攀高门。眷姻弟某某某暨子某某现年某某岁顿首”,女方多写“谨遵玉言,愿结秦晋。眷姻弟某某某暨女某某现年某某岁顿首”。传大启后,女方也不得悔婚。男女双方都一样,订婚后就不能反悔,悔婚在乳山是很受舆论谴责的。传大启时,男方要带上耳环一对、手镯一对、红头绳八尺、银元数枚,赠予女方;女方回帖时,赠男方鞋袜各一双、礼帽一顶、毛笔一支、墨一锭、面条坯两扎。现在简化了送柬这道程序。
盼家——也叫攀家、看家或看地场,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现的新风尚。未来的媳妇由媒人陪同,第一次正式拜会公婆。这天婆家对未来媳妇及媒人的款待极为隆重,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筵席也是倾其所有,尽量丰盛。未来的媳妇参加女宴,女宴一般不喝酒;男宴则极尽劝酒之能事,力争气氛热闹。准媳妇回去时,婆婆要赠送项链、戒指、衣服等物品(戒指留待婚礼上正式佩戴),叫留念想或留想头。
择好日——又叫挑吉日。这是男方正式见到女方生辰八字的时候。媒人要在择好日之前,到女方家取回写有“坤命某相某月某日某时生人”的红纸条。这是常规做法,而实际生活中,有的女方在传启的时候就把八字给了男方。男方家长找会择日子的人按照准新郎、准新娘的生辰八字选择结婚的日子。人们相信结婚的日子好,婚后的日子就能过得好,所以相当重视吉日的选择。先选月,再选某一天。选月有固定口诀:“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羊牛五十一、鼠马六十二。”具体月中选哪一天,要根据双方的生日,结合拟定结婚的日子,看所属天干地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关系,合则吉、冲则不好。没有合适的好日,宁肯推迟婚期也不草草办喜事。遇到急于结婚而又没有合适的日子,可以在春节那天结婚,叫赖司日,因为那天普天同庆,大地回春,会赖上好运气的。择好日是男方的工作,但得派人前去征求女方的意见。如果女方不同意,就得另行选择,直到女方同意为止。择好日的方法,篇幅所限,不能详述。
下彩礼——又叫递红或者送聘礼。结婚日子定下来以后,准新郎由媒人陪同到女方家下聘礼。从前的彩礼,一般是全猪一头,褪毛后染成红色,猪头挂上彩绸;再加上小麦8到16升、大米2升,隆重地送到女方家。女方将米和肉分一些给亲戚邻居,大家同喜同庆。后来聘礼直接变为现金、衣服、被面等,数量随时代经济情况不断变化。
烙喜饼——饼谐音并,合并之意。喜饼因女方烙制多,故又称媳妇饼。喜饼原来形制很小,像大一点的象棋子。邻县的喜饼,至今保持着那式样,而唯独乳山喜饼发展成为超大号。这种大喜饼,最具乳山特有的地域风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乳山人淳朴豪爽,真诚善良,热情好客,待人之道以不给人亏吃为荣。从前小麦播种面积小,麦子面粉很金贵,谁家子女结婚,喜饼烙得大、烙得多,会受到人们普遍赞扬。喜主们为了展扬和传名,赛着伴儿地把喜饼加大,所以,出现了一家烙的比一家大的情况,当然,有些人攀比好胜的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无序加大一个时期后,人们开始回归理性,饼太大需要掰着吃,婚姻是和合之事,掰开来不吉,馈亲赠友携带也不方便。在清末民初,形成了现在的规格。乳山青年人结婚,烙喜饼是件大事,饼烙得好,会提高婚礼的美誉度。婚礼前几天,姑姨邻朋齐动手,帮助制作喜饼。欢欢笑笑、热热闹闹,这本身就是一道喜庆的风景。喜饼呈规则圆形,直径14—16厘米,厚4厘米(特殊形制的随后介绍)。制作时,原料配比及锅烙火候是关键。以烙制100个多喜饼为例,第一步是发“酵(方言音:叫)子”:鸡蛋5千克、白糖3.25千克、花生油2千克,混合搅匀,加酵母进行发酵,至酵子冒泡时,俗说“开了”,即发酵好了。第二步是和面:将12.5千克小麦面粉加入酵子调面,面干加温水,要揉匀,揉好的面团放入盆里再发酵,发至面团上起气泡即可。第三步是擀饼:按约4两湿面的重量捏饼坯,把饼坯揉一遍,揉软后用小擀面杖擀饼,要擀得圆圆的,厚度一致。把擀好的生饼盖好,进行再次发酵,酵至饼形圆胖、饼面细嫩方可下锅。第四步是烙制:多是用平底锅,在锅表面薄薄地涂一层花生油,加热至油不冒黑烟为度。放入生饼后,一直用文火维持。要频繁进行翻转,使之受热均匀,以既能把饼加热烙熟,又不烙焦饼皮为度。乳山喜饼最大的特点,有脆、甜、香的共同风味,还有软、润、滑等家庭特色。“粳米白面,各人手段”。因在制作过程中,在发酵时间、佐料添加、火候把握等环节上,往往各家各有一套,所以会出现口感回味不同。喜饼因用途不同而名称也不同,有压箱饼(女方放在衣箱等嫁妆里,其中要有8个囤底饼,直径30厘米以上。囤底饼要切成扇形小块,分给前来参加婚礼的至亲好友。囤是盛放粮食的器具,用它来命名,一是表明其大、二是代表家庭圆满、三是寓意家富粮丰)、有洞房饼(也叫体己饼,新郎新娘吃的)、跑街饼(赠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在小麦种植少、产量低的年代,喜饼烙得多,很受人们称赞。现在多是带着原料到加工点加工,或者直接购买商品喜饼。
搬箱——结婚的前3天,男方的兄弟到女方家把嫁妆搬回来。或用小推车、或用拖拉机、或用轿车,都要极为小心。箱子、被褥、大镜子、茶具等东西要确保完整,损坏了不吉利。箱子等能盛东西的器具,要放进喜饼、大枣、芋头、莲子果(莲子形状的饽饽)等有寓意的吉祥物。以前的女方的嫁妆以衣箱、铺盖、化妆用品、茶具为主,现在是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搬回来的嫁妆,直接送入新房摆放。
婚前诸事妥当以后,结婚仪式即将开始了。婚姻过程中最隆重和热闹的是嫁娶,即人们所说的举行婚礼:
铺炕——结婚的头一天,男方要找一位最信任的妇女在洞房铺炕。这人得是丈夫体面、子女齐全、父母公婆健在的。过去的人迷信,说铺炕的人如果心眼不好使,会在铺盖或其他结婚用品中使“眼药”(祟物)。比如,她捉一对苍蝇背靠背地放在什么地方,这对夫妻就会分道扬镳;如果把苍蝇的头掐去了,那更会坏事的。这种传闻,以前民间很多。铺炕前男方家人打开嫁妆箱子,新郎的哥哥要用擀面杖在嫁妆上抡几个圈,赶走路上可能附着的邪气。箱子打开后,婆婆把一个红包放进箱子里,叫压箱子钱。被褥铺好了,要在褥子底下放一些红枣、花生等,并让一个小男孩在铺盖上打个滚儿,含早生贵子、有儿有女的意思。
压宅子——有些村的风俗,新婚的前夜,要找个男童睡在新房(洞房)里,叫压宅子,有的地方叫压床。阳长阴消,驱走邪气,第二天好迎接新人的到来。也有的村,则是新郎的父亲或者舅舅压宅子。
走轿——到傍晚,新郎起程前去迎亲(旧时讲究新郎在太阳落山以后进新娘家)。离家这一刻,叫走轿。随新郎去的,有抬轿的、鼓乐手等。轿子有两乘,也各有名称,新郎坐的叫雅轿,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新郎上轿后要含着红枣,早日生子的意思。轿前有本家的男青年抬着食品盒引路(有的食品盒子是一对,挑着走),食品盒里有肉(新娘即将离开娘家故叫离娘肉)、大葱(寓意日子过得从容)等。轿后有乐队,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女方的亲朋好友齐来庆贺,女方家设喜宴招待女婿及亲朋。也有当晚由家人陪新郎吃点饭,第二日清晨举办亲友参加的喜宴。女婿就这一次在岳父母家坐首桌的首席,以后则同儿子一样,有客时只能做服务生。
贴喜对、贴喜字——走轿后,男方要组织人贴对联、贴喜字。所有的门(包括婚宴场所)都贴大红喜联,客房墙上要贴“宾朋满座”,冲街门的墙或树要贴“出门见喜”,洞房墙上贴“抬头见喜”,单喜字要从新房一直贴到村外,以指引花轿到家。
开脸——上轿的前一天,新娘要找人开脸。即用两根线抻紧,在脸上滚动缠绞,绞除汗毛。开脸表示告别姑娘时代而成为媳妇身份。
上轿——第二天清晨,新娘接受迎娶,动身上轿。从前,海阳所、白沙滩等南海地区的一些村庄,上桥前新娘要在僻静地方,朝着大乳山的方向虔诚跪拜,祈祷婚后能顺利成为母亲、做好母亲。这时,女方要打理食品盒,盒中必须放饺子。包这种饺子的猪肉,是男方走轿时带来的,有寓意。早饭后,新娘和新郎交换信物,一般是新手绢,纯洁锦绣、涓涓流长之意。信物交换后就得马上启程。新娘的母亲不出来送女儿,这时要坐在炕上为女儿祈福。新娘的伯伯、叔叔或者哥哥陪同新郎、新娘同往,叫送客的。送客的人要选儿女双全、身体健康、运佳势达的人,这样才能给一对新人送去好运。如果这村这天有多家嫁女,以早出发者为好,有占先为吉的说法。新娘离开闺房这一刻,叫上轿。新娘上轿后只能看前方,不得回头看。寓意婚姻长久,不走回头路。新郎如果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能点头致意,不得说话。话谐音“化”,引申失,有言多必有失之意。
迎轿——男方家这时喜联盈门、喜字满街、鞭炮高挂。亲朋们站在大门口恭候,做好了迎接新娘的准备。新娘一行一到,按事前分工,有接新娘的姑婶姨嫂。个别村有“姨不送、姑不迎”之说,即女方的姨不参加送外甥女上轿,男方的姑不参加迎侄媳妇下轿(姨与移谐音,姑与孤同音,都会使人联想到婚姻及其生育的不佳)。接新娘的,早就准备好了火盆。新娘下轿要跨火盆,火盆里燃烧着拖拖(耕地后用于拖着平整土地的草把把),寓意田地丰收、薪火旺盛、日子红火。接下来,新郎新娘在轿子前的红地毯上(有是铺苇席)喝同心酒。现在,多是迎轿的人向新郎新娘口中各放一块糖,含而不吃,等进入洞房后,把糖包起来,放在床铺下,寓意甜蜜长长远远。还要在街门和家门门槛处放马鞍子,跨过,叫“过安”,寓意今后平安。
拜天地——进门后,可见正间地上靠北墙的位置,天地桌已摆好,男方父母端坐桌子两旁。天地桌上如立有天地神的牌位,要摆面食、香炉、酒杯等供品与祀器。但多数情况是不设天地神的牌位,只在桌子前面放一个斗,斗的后面放一个升,都装满高粱,并用红纸蒙盖着。斗的中间插着一杆枰,升中间插着一束香。香在燃烧,枰是为新郎挑开新娘的红盖头而准备的。新郎新娘由司仪喊行礼令,一对新人男左女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步入洞房。新娘的红盖头,新郎要用秤杆挑起揭下,不能用手直接拿;然后由兄长用秤杆挑着,放到屋檐上面房坡上,昭示红喜临门。需要补述的是,过去的农家,不是家家都有宽敞的客厅,一般家庭的正间地上支着一盘磨,所以,在院子里或者侧间拜天地情况也很多。
吃合卺饭——中午宴会开始时(有的村是喜宴结束后吃合卺饭),小两口要在洞房里吃合卺饭,食品多是有寓意的,粘糕——步步登高、点心饽饽——子孙满堂、宽幅面条——福寿广长、花生——儿女双全、对虾——成双成对、牡蛎——大吉大利,依此类推。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合卺饭所用的筷子,是新娘从娘家带来的,用后要保管好,留待盖新房子时在梁脊下挂钱串为房神安位。
婚宴——正午时分开始。旧时农家喜宴,一对新人不入席,新娘在洞房坐福(要在炕上或者床上端坐着,不能躺,躺着让人联想到病态)。有的喜主,还会放把斧头新娘的褥子底下,坐斧—谐音坐福。这时,新郎要给客人端菜沏茶,以表谢意。我在《民宴》中记录过:“婚宴的坐法,随新娘来的送客人是首桌首席,如果送客的来人多,得分散到其他桌上坐一席。”其他客人则按常规排席位。席间的规矩很多,要注意餐具不得破碎,桌上的调味品,蒜要改叫义和菜,醋要改叫忌讳。宴席最热闹是盘鱼上来时,陪客人员要千方百计让客人多喝。醉谐音“最”,最好的意思。吃饭时,坐席的人要米饭、面条两样都吃。不准只吃一样,叫“汤饭两全,儿女双全”,预祝新郎新娘将来儿郎、闺女齐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轿俗中止,并改为当日迎娶(即新郎头天晚上不到女方家)。20世纪中后期,娶亲的路乘工具依次是毛驴、马车、自行车、拖拉机、大头车等,进入21世纪以后,普遍是使用轿车。婚礼车队要转到银滩、大乳山、岠嵎山等风景区摄影留念。婚宴也多是在宾馆举行,请有婚礼主持人、证婚人、歌乐队等。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作结婚纪念品,喝交杯酒,拜堂等仪式,在婚宴现场一并完成,充满着现代气息的喜庆气氛。
带话——宴后,新娘的送客人要到新房看一看,这个仪式,也叫“赴小宴”。小宴是个摆设,是个过程,象征性地摆一桌酒菜食品就行了。赴小宴时,送客的人要代表新娘的父母向公公婆婆说些客气话,如“闺女拙,不会做家务,以后请当公爹的、当婆妈的多多指教”等;公婆多回复“一定拿儿媳妇当闺女一样疼爱”,并请送客的人带回一些感激的话给新娘的父母。新郎家要准备好点心赠给送客的人,以表谢意。如果是忘记了,那是件很失礼的事。送客的人走了,婚宴就算正式结束了。
闹洞房——也叫望媳妇。乳山昔日有闹洞房的习俗,从婚礼那天晚上开始,连闹3天。村人想尽各种办法捉弄新娘和新郎。受兄长如父的观念影响,平辈中“大伯子”不与弟媳诙谐言笑,不去闹洞房;“小叔子”则叔嫂无忌,是闹洞房的主力军。这种习俗后来被逐步淘汰。
开箱——结婚的第三天,新娘的父亲、哥哥、弟弟到男方家,把婚前“搬箱”搬来的箱子、盒子打开。这时,男方家才能把女方带来的喜饼分给亲朋邻里。这天的宴请规模要小于结婚当天,到场的一般是男方门里的人和婚宴时因事未能参加者。也有简化开箱这道程序的,开箱的人在婚礼当天即随新娘新郎前来,叫跟腚红或者当日红。
瞻久——因为是喜事的第四天,所以也叫瞻四喜,有的地方又叫归宁。新郎和新娘要同去新娘家,探望新娘的父母及亲属。用意一是新郎登门感谢岳父岳母,感谢他们把辛苦养大的好姑娘嫁给了本人;二是新郎新娘要表表态,表明永久坚持这段婚姻的决心。这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几对新人能真正按规矩把话说出口的。
至此,婚礼算是正式结束,一对新人的新生活正式开始。
另外,20世纪初,没有婚姻登记这一说,找一个会写字的人,把双方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红纸上,贴到新房里的柜门内就行了。这就是“法律文书”,无印章、无签字,却重于泰山,双方就得永远在一起。20世纪中期,也是形式大于法律。举行了婚礼,即使没有登记,民间也视为合法夫妻;如果只是登了记,而没有举行婚礼就想住在一起,那是万万不行的。没有婚礼这种形式进行社会公示的婚姻,乡里乡亲不承认其合法性。那时先结婚后登记的人很多,即便是登了记,也没有注重收存结婚证的。多数人把结婚证贴在洞房的墙上,当装饰画用了。所以乳山现在六七十岁的人,手中多没有结婚证,因当时在墙上“立此存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