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话二节
钦法
炎热的夏历七月,有两个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一是七月七,一是七月十五。
七月七,俗称七夕,是我国古老而又富于神奇浪漫色彩的节日,它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联系在一起,节日中的拜星、乞巧、化生、卜巧等习俗又多与妇女生活相关,故又有女儿节、乞巧节,乃至情人节等别称。
早在西周时期,先民就认识了牵牛星和织女星。《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当时,他们虽没有爱情纠葛,但在先秦的占星术中已被人格化了。《史记·天官书》:“牵牛星为牺牲”,正义曰:“牵牛星不明,天下牛疫死”。“织女,天女孙也”。正义曰:“织女三星主果蓏、丝帛、珍宝”。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给牵牛、织女联姻。西汉刘安《淮南子》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佚文也载:“织女七夕当河渡,使鹊为桥”。汉代《古代十九首》中描绘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四月民令》和《西京杂记》等书记载来看,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至宋太宗时,颁布诏令,恢复古制。但今仍有在七月六日过节的,胶东的招远、掖县、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故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七夕的主要风俗活动是乞巧和看牛郎织女相会。乞巧,即祈求做针线、纺织的技巧。《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禁楼,人俱习之”。由于乞巧于中国男耕女织的农业自然经济联系得特别密切,因而也特别受到重视。南朝齐武帝为给宫女乞巧,专门修建了穿针楼。唐朝织染署将七月七日定位祭杼日。民间妇女更需要向织女乞巧,故唐人崔颢《七夕》有“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之诗句。看牛郎织女相会更别有天地了,据《荆楚发时记》注“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把织女说成是一个贪恋情爱的懒女人,不符合劳动人民意愿,于是民间又把乞巧和织女附会在一起,把她塑造成一个心灵手巧的勤劳妇女形象。故书中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牛郎织女一年只能在七夕相会一次,还要由喜鹊搭桥,古人对此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遗憾,千百年来,尽管从未看到牵牛星和织女星在银河上相会,还是以极大的耐心和企盼,每逢七夕观看不辍。宋代词人秦观为此写下了千年绝唱《鹊桥仙》: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乳山节俗主要是烙果子和看巧渡。是日,用新麦磨出的白面,与油、鸡蛋、糖加水和好,面发酵后,用木制的模子磕出莲子、桃子、鱼、蝙蝠等各种动植物图案的面坯,放进热锅。灶膛烧麦秸,慢火烙熟,用线穿起来,分给小孩,有的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间也互相馈送,其乐融融。那时,每逢七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习惯来到场院,坐在草苫或蒲团上,仰望晴空,不敢眨眼,生怕错过目睹二人相会的风采。因为老人事前就叮嘱说,他们会面的时间很短,眨眼功夫就过去了,还说,这天看不见喜鹊,是因为他们都飞上天,为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上忙着搭鹊桥了。在失望之后,老人还会继续鼓励说,你看不见他俩相会,可蹲在葫芦架底下听他俩说悄悄话。可不管你呆多久,始终也没听到悄悄话,听到的只是秋虫发出的细鸣声。于是,小孩子们就不耐烦了,干脆去掐朵葫芦花,擎在手上去召葫芦蜂了。
七月十五,其名称有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等,西方人则称为“中国的幽灵节”。七月已入秋,秋为肃杀之候,草木多于此始凋零,人们亦以此时而得疫为多,因此自古有鬼月之称,而中元也正是一个鬼节。现今各地有于是日打醮或放焰口的,即为超度饿鬼而设。《道经》云:“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请膳饮食,戏诸圣人。道士于其日夜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绝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这是道教解脱饿鬼囚徒之说。是日,道观都要举行地官圣诞庆贺道场,入夜诵经济渡,使饿鬼囚魂得获解脱。而佛教,则另有其说,《盂兰盆经》曰:“目连比丘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为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五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勒众僧,皆为施主咒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为尔可否?’佛言:‘大善’。故后代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腊剪彩模,花果之形,极工巧之秒”。此由目连救母而起,然用意亦为解脱饿鬼。盂兰,乃梵语,即救倒悬,因为饿鬼的痛苦,正如身体倒挂着一样,又叫放焰口,焰口就是饿鬼,因佛家说饿鬼口有火焰,正如目连之母食未入口,化为火炭,放即解放,所以,放焰口也就是解脱饿鬼。六朝是道佛二教隆盛的时期,所以,此风当起于六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之说。
旧时,乳山是日主要是祭祀祖先,贡品有饽饽、米饭、四个碟菜、时令水果等,西瓜是必不可缺的。晚上一般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