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正圆
王钦法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其正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中秋有赏月、祭月、拜月、请月姑、吃月饼等各种节俗。
月,亦名月亮、月球、太阴。它是地球的卫星,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4401公里。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神秘的面纱诱惑并启迪着我们先人的无限遐思。
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其为“蟾宫”。至汉代,“蟾宫”中又被增加了玉兔、桂树、嫦娥。《太平御览》引汉刘向《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故月的别称又谓“桂宫”,南朝沈约《登台望秋月》诗有“桂宫袅袅落桂枝,早寒凄凄凝白露”之句。《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嫦)娥窃以奔月”,此乃嫦娥奔月之古传说也。由桂树又演变出“吴刚伐桂”的故事,其源于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汉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一传说在当代伟人毛泽东笔下,又被赋予了新的浪漫色彩,“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曾使多少人泪作飞雨,感慨万千。
自汉代传说月中桂树后,后人遂以桂枝比喻世间少有之物。唐代科举正好在八月举行,应试得中者称“折桂”,唐人温庭筠有“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的诗句。古人还把月宫称为广寒宫,据《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传说:八月望日夜,唐玄宗与道士数人在云上游月中,寒气逼人,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细观之,内有数十白衣素娥舞于大桂树下,音乐清丽,明皇暗自览记,回宫后,谱律成音,制“霓裳羽衣曲”。《唐逸史》、《漱石闲谈》等亦载有类似传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周礼·春官宗伯·典瑞》:“以朝日”,汉郑玄注曰:“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由于八月中秋正是秋获季节,古人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作“秋报”、“秋社”。这些活动应视为中秋节的前源。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始由祭月礼月逐步演变出赏月之风。中秋赏月,始自唐代。五代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苏颋与李又对掌文诰,明皇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画。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命撤去。”唐以前咏月的诗作,如汉枚乘《月赋》、南朝沈约《咏月诗》等,并非集中于八月十五日,然自唐玄宗以后,却大都集中于此日,如唐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司空图《中秋》:“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当时,不仅文人雅士赏月、咏月,就是布衣百姓至此夜也是“千家看露湿,万里赏天清”(唐·张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两宋时期,中秋赏月的风俗已十分盛行,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旗。市人多饮至午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明清以降,中秋赏月祭月之俗广为流行,明人陆自浤《北京岁华记》载:“中秋之夕,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中蟾兔,男女肃拜香,旦而焚之。”经过长期观察对比,古人发现,中秋赏月与元宵观灯二者之间似有某种关联,即中秋节夜云遮月,来年正月元宵节必下雨雪,故胶东一带自古流传“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谚语。中华民国元年,曾行文把中秋法定为“秋节”:“阴历四节,藉度民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月饼,是中秋节的表征物。八月十五祭月的供品,有别于其他节日,不设酒饭,仅供月饼、西瓜及应时水果,民间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得平安。”之俗语。作为节日食品的月饼,据文献记载,唐代就有了,至宋时,月饼不仅花样众多,且已成为节日馈赠的佳品了,苏东坡曾赋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中秋节是一个典型的团圆节日,明代的文献上开始有了称中秋节为团圆节的记载。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节,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节中,圆圆的月饼是象征团圆的节物。旧时胶东风俗,此日回娘家的女子必须赶回夫家,全家团聚,同食团圆饼,共赏团圆月。早些年间由于生活困难,每家一般只买一斤月饼,拜月之后,家长将其切开,家人分而食之。时至今日,每逢中秋佳节,各个食品店都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月饼,花色、品种、样式、口味,可谓应有尽有。时下,节前向亲友馈赠月饼已成为必须履行的人情,也是节前人际间主要的交往形式。
中秋节亲友间互赠月饼的习俗,据说来源于以月饼传递起义讯息的传说。相传元朝末年,统治者十分残暴,并且怕人民造反,甚至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当时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朱元璋和刘伯温为了秘密传递起义的通知,做了很多月饼,把通知藏在馅中,约定中秋月明时一起造反,月饼为起义的顺利成功作出了贡献。从此以后,送月饼变成了民间的习俗。吃月饼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团圆的意义,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至于月饼最初作为祭月供品的内容,现在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纵观历来写中秋之月以感慨人事错迁、祈福团聚之作,当以苏轼《水调歌头》最负盛誉,林语堂先生曾评说:“这首词写出之后,其它以中秋为题的词都可弃之不足惜了”(林语堂《苏东坡传》)。现抄录如下,与君共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