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老故事系列]
冰 释 前 仇
文/大地飞歌
在乳山口“人”字海湾那一撇接近收笔的地方,北岸有个港头村,所以,南岸海阳所镇的辖区,古时称“港里”。港里有个大庄村,这个村曾世代与另一个村为一片芦苇地的归属问题而争斗,后来两村村民发生了械斗,大庄村宋清朗的父亲在械斗中丧生。
那年宋清朗只有13岁,却有疾恶如仇的性格、百折不挠的意志,他跪别母亲,誓要学成武艺,报仇雪恨。母亲和乡亲们百劝不听,长辈吓唬他,说道路已被敌村封锁,他就愤愤地泅水渡到了港外。
十年后他回来了,来到港外当初他泅水登岸的地方。他寻思着,是泅过去,还是飞过去。泅渡是为了再次感受港水的助逃之恩,飞渡是为了早点回家。最后他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薅起一把芦苇,拔刀剁成几截,抛一苇杆到水面上,边踏边抛,就这样踏着苇杆,疾步如飞地到了南岸。
回到村里,他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三间茅草屋的地方,已是地主庄园式样新庭院了。他急问村人,村人说那就是宋清朗的家。他满怀疑虑进了门,一眼就认出自己的母亲。母亲正由两位丫环服侍着在吃饭。
原来宋清朗走后,他三叔送钱送物,翻修房屋,招募雇佣,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宋母的生活。宋母屡屡问及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三叔屡屡回答是村里抚恤功臣的。
听说宋清朗回来了,三叔立即召开族人大会,当着宋清朗母子的面,揭开了谜底。
事情还要从宋清朗离家的第二天说起,那天敌村的族长来了,找到宋清朗的三叔,反复陪礼道歉,反复阐述怨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并承诺让宋清朗的母亲过上全港里地区最好的生活。三叔被对方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人家。
或许是时间抹淡仇恨,或许是三叔的诉说感化了族人,族会正式决定,两村从此修好,不准宋清朗擅自复仇。在族规就是法律的年代里,宋清朗无奈,只得向族人作出承诺,永不言仇,并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使用自己的武功。
村里的小青年出于好奇,追着问宋清朗在那里学的功夫,哀求宋清朗露几手,宋清朗不说也不做,严格履行着向族人许下的诺言。
有一年,村里一户人家失火,水井离失火这家隔着一排房子,只见宋清朗一手提着一只桶水,一个“旱地拔葱”,越屋飞向火点,乡亲们第一次目睹了他的武功风采。
有一年,少林寺来了几位武僧,他们是宋清朗的同学,为了武术套路的改进,奉师傅之命,前来找俗家子弟宋清朗研讨。僧人说服族长,同意宋清朗参与。大庄村北海边一宽阔地带,成了武事研习的操场。他们打一会儿,停下来改一会儿,打打改改,历时半个多月。港里港外赶来观看的人,天天把操场围得水泄不通。
宋清朗拄着一根芦苇,窜上高树;放猴上树,跃身捉下;仰卧在大石板上,众人拉他,他身下的石板也一同被拉起;等等绝技,让人看瞠目结舌。
解放前,乳山一带上演一处戏,叫《大闹芦子湾》,演得是宋清朗父子的事,可惜那剧本我无缘相见,我也不知道清朗两个字应该怎么写,只能凭听故事时的耳音加以臆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