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郑华
有人说: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莎翁则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失去了翅膀”。
还有人说: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则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想说:开卷有益。你对书有多大的爱,那么书带给你的回报就有多大。阅读可以改变人生,千千万万的受益者中,我就是其中之一。回想我的读书经历,我既痛心读书的黄金年代自己无书可读,又庆幸新时代遍地开花的农家书屋让我大饱眼福。
小时候,几本小人书让我知道,人世间存在着善恶美丑;一本《小八路》儿童文学,让我懂得生活中存在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我对文学书籍的喜爱从儿时就在心里生根。然而,在当年,不仅存在物质上的贫困,更有精神上的贫乏,我的读物除了课本就是几本小人书。
1980年,我11岁。那年春天,诸往乡广播站播出一条广告,大意是乡图书室部分图书一折售卖。当年糊涂的我,不懂得一折是个什么概念,竟然认为一折就是一毛钱,从没去过乡图书室的我对那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吃完早饭我就拍开好几个小伙伴的家门,告诉他们广播里播出的消息。大伙儿听了十分高兴,各自回家要了几毛钱揣在兜里,我们手拉着手步行向乡驻地前进。等我们到了乡图书室,发现里面挤满了人,大人小孩都挤在柜台前,人们纷纷手指着架子上的书,要求管理员取下来。一些畅销书一会儿就断了货,有人欢喜有人忧。我是初次来到图书室,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书,每一本都让我崇敬,都是从没有见过的书,也不知道哪一种书是一毛钱的,于是就在人群中使劲往柜台处挤。当我问管理员:“叔叔,哪一本书是一毛钱的?”管理员说:“没有一毛钱的书!”“怎么广播里播的广告说部分图书一折售卖?”我急着辩解。管理员说:“一折不是一毛钱,比如十块钱的书,打一折还需要一块钱呢。买不买?不买靠后点哈。”管理员一边让我靠后,一边招呼其他顾客去了。我吐了吐舌头,只得从柜台边挤了出来,手插在兜里捏着那5毛钱,怅然若失地回头环顾一下乡图书室走出,只见小伙伴们都空手在外等候。那一次购书,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我对文学书籍的渴望之情也与日俱增,有谁能够知道,我是多么盼望能趴在书堆里痛快地看一回书呀!
1989年,我高考落榜,回乡务农。那是个电视在农村快要普及的年代,然而,我的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黄土地养活着我们一家老少七口人,面临老人多病、子女中有的快要结婚、有的还在校读书的沉重局面,我的父母买不起电视。没有了与文字的接触,也没有看电视对外界的了解,真应了莎翁的那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没书可读的苦闷让我十分烦躁,然而我对文学的渴望之情却更加炽热。怎么办,我一边跟着父母上山劳动,一边有空就往三爷家里跑。三爷订了一份《威海日报》和一份《老干部之家》,这成为我日后如饥似渴汲取知识营养的源泉。三爷看我喜欢读书看报,主动帮我到村委会借书,然而村里当时也没有专门的图书室,仅有几份国家、省、市级党报以及《山东党员干部之友》和《支部生活》。就是这些报纸刊物,三爷每一期都帮我去借。多看党报党刊,让我对党和人民多了一分敬爱之情,更让我对社会坚守道义和正义多了一分理解和自信。毕业一年后,自己的人生观通过读书看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从小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渐渐地转移到对记者工作的向往。劳作之余,我坚守对文字的热爱,走街串巷采访,把我们村及周边村的好人好事和优秀党员事迹都写成了新闻稿件,经县、乡广播站采用播出后,在我的家乡引起强烈的反响,乡亲们的认可和鼓励更加剧了我多读书多写作的渴望之情。
2003年底,我弟弟从书店买到一本《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小说一下子再次点燃了我对文学的阅读和写作兴趣。睁开读书的眼睛之后,我如鱼得水地畅游在读书的快乐和收获中,精神世界一下子变得鲜亮了,埋藏在心底的文学种子也开始发芽生长。一直在农村生活的我,自从家安在市区,才知道市图书馆一直免费向市民开放。这对一直渴望读书的我来说真是一件喜讯。人一旦有了前进的目标方向,就愿意倾其一生为之努力。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众多优秀散文名家的作品,毕淑敏、刘墉、林清玄、三毛、余秋雨、梁实秋……每当翻开一本书,我的心灵就很容易与之呼应。书籍真是无言的老师,每一本书都是一次心灵约会,令人与之同喜,同悲,同哭,同笑,同思索。我庆幸生活在有免费让市民读书的滨海小城,这个时候我常想,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像我曾经求知若渴盼望有书可读的孩子们,他们会不会也像我当年那样无助和无耐呢?
2008年9月20日上午,山东省威海市首个以当代知名作家名字命名的专业文学馆———冯德英文学馆在乳山落成。冯德英文学馆的建立,像春风,从此吹绿了乳山文学的原野;像灯塔,自此照亮了乳山农家书屋建设从启动到全面开花的前进方向。
自2008年以来,为解决全市农村及城市社区市民对读书的渴望之情,乳山市委市政府规划了五年之内让全市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宏伟蓝图。在市文广新局的带领下,这项惠民工程一年一个新台阶。
“农家书屋”建设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建设过程中,乳山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个人投入为补充,发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的原则,广泛发动、多措并举,在保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吸引企业投入和社会个人捐赠,建立起农家书屋建设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在吸引企业单位捐建方面,以当地新华书店为依托,由新华书店提供图书、电视机、DVD机、阅览桌、凳等设施,投资3.5万元在海阳所、冯家镇率先建成1处“农家书屋”。
之后,又在诸往镇、南黄镇、午极镇小虎岚村等处建起由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农家书屋,采取免费借阅、出租、零售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找寻新型农村图书发行平台,切实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在吸引社会个人捐建方面,充分利用乳山在外知名成功人士较多的实际,吸引文化名人为家乡捐建农家书屋,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加书屋建设的积极性。其中,乳山籍作家冯德英先生出资20万元在15处镇(街道)分别建设1处“冯德英书屋”,有效促进了农家书屋的扩面提质。
在吸引社会群众捐赠方面,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群众捐赠图书,建设农家书屋。全市先后共举办捐建活动10余次,发动机关干部和企业职工为“农家书屋”捐赠各类图书、杂志达4.5万册,有效地推动特色农家书屋建设。
全市通过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上级配套、村级自购、单位捐赠等形式,目前全市农家书屋达到310个,覆盖率达到100%;藏书总量达到45.8万余册;每一个农家书屋都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乳山市因此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获得表彰的先进基层文化站。
乳山农家书屋的建设,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倡导着文明和谐的乡风民俗。市民精神风貌的改变,为“母爱乳山养生福地”注入新的活力。全市上下尊老爱幼、母慈子孝、爱心涌动。2007年,有362家企业直接捐款1527万元;有73家企业认捐慈善基金2.605亿元,其中11家企业认捐基金超千万元。尽管乳山的整体经济比兄弟市区薄弱,但乳山举全市之力共捐助可利用善款4140.5万元,居威海各市区之首。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日后开展的多次“慈心一日捐”,乳山的捐款数额仍居威海各市区之首。从2007年到2011年,乳山共累计接收各类捐款1.44多亿元,慈善资金累计支出1亿多元,共救助困难群众14万多人次。乳山也因此荣膺2011年度“中国爱心城市”的光荣称号;
乳山市农家书屋逐渐成为农民了解政策、学法用法、学科学、找市场的文化宝库,成为享受幸福、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培养出大批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的草莓,大姜、樱桃、蓝莓、苹果等农产品,都走出家门,坐上飞机,远销全国各地;
一大批农民的后代通过在农家书屋里不断地读书,先后在各自的岗位上锻炼成业余作家,自2009年以来,乳山市作家协会吸收会员达到80人,先后有十几位本土作家从中脱颖而出,出版了各自的著作,我自己的散文集《山菊满坡》第一卷和第二卷也有幸顺利出版;
分布在全市各村及社区的每一个乳山农家书屋已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真正的母爱文化家园,红色文化驿站,民俗文化宝库,科教文化摇篮。
几年来,广大市民通过参与全民读书活动,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乳山市也先后获得“全国县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中国县(市)投资环境100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爱心城市”“全国首届安全诚信城市50佳”“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市”“山东省双拥模范城”“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市”“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乳山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源源不断地补充给域内的百姓,从而让众多的人由阅读改变了人生;也正是因为有了全市遍地开花的农家书屋,从而让城市的品位得以提升。在此,我想对农家的孩子们说一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珍惜好时光,努力读书,为将来建设母爱乳山养生福生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