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海洋文化与威海海洋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合庆饭店举行(五)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11-25  ‖  查看936次  ‖  

    “海洋文化与威海海洋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合庆饭店举行(五)

     

     

    唐燎原(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言我长话短说。

    杨总这四本书我都曾翻阅,感触一方面很熟悉,另一方面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和杨总相识多年,书里特别是摄影集里的内容我都见证过。当时杨总创作《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我曾和任启发、萧立军一起受邀探讨过。但今天综合起来看,我又觉得比较陌生,为什么?杨总经过这几年的沉淀、研磨,写出了重量级的作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海洋文化创作,我们曾在文登的一次会议上提起过,但当时只是一个口号而已,没想到今天杨总已经有作品问世了。既然要创作,我个人觉得,海洋文化还有待于继续充实、挖掘。我在《威海日报》社做过编辑,对威海的文学创作还算是了解的,威海的作家大部分写的是沿海地区的文化,但海洋文化和沿海地区文化是不一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诗人聂鲁达和特朗斯特罗姆,他们的诗歌里体现出的是真正的海洋,给人的感觉是海洋是辽阔的,是和世界连在一块的。这与沿海地区文化显然是不一样的。我们既然要创作,就需要认识海洋文化里蕴藏的东西,把它做实了。我们生活在大海边上,改革开放近30年来,海洋代表的是开放,代表着和与世界的对接。在文学创作里,开放、对接就让文学具有现代意识,这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个转换的过程,但它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不是经济发展了文学就能转换成现代意识。威海这些年文学的转换是比较明显的,出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文学意识的作品,包括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在全国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第三,杨总作品里有个奇妙的东西,在《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中,他把威海历史上最重要的东西提出来了,就是威海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跟国家、跟国际上的一些条约有关系。比如说在《威海背景》中《一个苏格兰家族的威海探祖之旅》,还有威海与香港的关系,威海与一战华工、与欧洲的问题,可以看出来,威海一直参与国际性的事件之中,有时是被动的,有时是主动的,其实这恰恰构成了一个威海的文化密码。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这里的风光景色非常美好,令人心旷神怡,可以说威海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快,整个城市显得很洋气,威海人也是开放的、见过世面的,这些在杨总的书里面就能找到密码,找到它的来龙去脉。从这个角度上讲,我看到了这部书的价值。

     

    李小冰(《威海文艺》执行主编

        因多年从事报媒文化类版面及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之缘,得以和我市作家、同时又是一个四星级饭店董事长的杨机臣先生相识并成为朋友。多年来,杨先生在商业蓝海中的沉浮过程,始终伴随并沉迷其中的却是文化情结,并与文学创作有着连筋带骨的牵扯。翻阅摆在案头的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杨机臣先生三卷本的“大散文写实威海丛书”,笔者在欣赏的同时也对这位在文学的蓝海中勤耕细作并收获颇丰的作家产生了由衷的钦佩。

        杨先生是地道的威海人,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与海洋,因为热爱,从而在其如日中天的商海搏击中的中年时段,提笔续写文学创作之缘从而一发不可收,并成就了其《我的威海湾》、《海隅印记》、《别了,庄士敦》等十余部散发着浓浓的本土情结的专著,被读者及国内专家看好。因为对这片土地与海洋的切肤之爱及风物人情的深入细致的探究,由他撰写的这些文章,较之那些枯燥乏味、无关痛痒的应景儿式述说要润泽丰厚生动的多。杨先生的“大散文写实威海从书”的完成得益于他长期的文学实践和对本地历史人文的持续关注与亲历,这使得他的写作文本在文学创作的实质与阅读欣赏上尤为和谐,从而更具说服力。

        杨先生的“大散文写实威海丛书”以出版时间的先后分为《威海背影》《威海人家》《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三卷本,这些书中的文字与图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首先把读这些书的基调放在了较为高层次的位置上,即旨在通过一种民间的但的确有据可查的第一手资料,以貌似小众的私人化的但却颇有负责与担当态度的表述方式,使其写作呈现出一种可贵的原生态品质。

        把文学创作中的散文写作要素同历史考证、民间探访相结合,把个人记忆与史实调查与时代大背景相融汇,并在时代背景下来剖析、印证,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迹和史料特征,这也是杨先生文本书写的特点之一。当物质丰富了以后,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境界、生活标准和人生目标?民间普通家族的兴衰在与自然生存相抗挣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信念支撑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在不同时代的变迁中得以繁衍与发展的?在书中,作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人的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德行,始终是人生品相的重要支撑点,这在作者《威海人家》中的诸多篇章中可窥一斑。

        作者这几卷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因为不是撰写史实和方治,所以,尽管是按史的大脉络写,但却没有陷入史中去咬文嚼字,斤斤计较。比如在《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一书中,作者把几千年以来威海人口的流变状况、政治与军事的交替变更、农耕文明与经济兴衰的演进过程,或按朝代或按事件或按地域化分为不同板块。每块代表一个时代或一个区域特征,而每一个板块中又有诸多故事与传说加史料考证相互依存相互佐证。

        第三个特点,这虽然是一套以写威海为母本的纪实散文类读物,但作者在书中却赋予了其更高的期望值。例如他在书中根据写作的需要而穿插的大量的,真正具有史料价值的老照片,让人在赏读文字讲述的跌宕起伏的同时,得以直观的对某个时代的事件、人物加以了解、审视和怀念。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地方,这里限于时间与篇幅不能一一写出,诸位不妨亲自体读,相信会另有更多收获。这套书亦有其不尽人意的地方,在铺开问题时,特别是在分析事件和背景解读时,有分量不够过于简单之感,个别篇幅描述也显单薄;书中有些地方还没有避免单调的平铺直叙。以上为一己之见,不当之处希望作者与各位师长不要见笑。谢谢各位!          

     

    刘昌毅(市委宣传部党务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今天的海洋文化与威海海洋文学创作研讨会是非常成功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是一次文学盛会。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对威海的海洋文化和威海的海洋文学创作给予了极高的的评价,对杨机臣的作品给予了肯定,相信会进一步促进威海的海洋文学繁荣,增加对海洋文学创作的信心。因此,对各位专家学者再次表示感谢。

        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与32000公里长的海岸线。海岸线分为大陆岸线与海岛岸线,其中大陆岸线为18000公里。中国的海洋文化根深叶茂,从古代至今,有许多有关海洋文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海洋文学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的。

        说到海洋,当然要说一下威海的海洋。威海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总长986公里,占山东省总长的1/3,全国的1/18,威海的海洋文化有着极高的内涵,海洋文化可以说是五彩纷呈。

        威海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威海的海洋文化,包括了海文化的哲学思想,海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海文化的诗词、歌舞、渔家号子等祭祀活动,还有与海文化相关摄影、绘画、书法、剪纸等等。

        其实,威海的海洋文化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大海紧密相连,时令佳节也与大海关系密切。包括我们的饮食文化,全国鲁菜的一个分支就是海鲜。还有我们的海草房,用海草盖房子只有威海的荣成有,那是有韵味的房子,冬暖夏凉,百年不朽。这一些原始的生活现象留给我们许多的海洋文化内涵,让人感到亲切。 

        当然,威海的海洋文学创作同样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地介绍了。为了创作更多更好的海洋文学精品,我们要努力学习,深入生活,热爱大海。

        今天,大家对杨机臣的作品也进行了研讨,我认为,这是一本对威海充满深情的作品,从中也看到了作者对家乡对海洋的热爱。杨机臣捕捉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他审视着古老威海的大海,以全景式的构思完成了这部长篇纪实作品。我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进一步开掘威海的海洋文化。威海有许多与大海有关的传说。威海不仅是“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威海还有厚重的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内涵,威海最适合人类居住,威海也最适合海洋文学的创作,威海的作家朋友们下功夫挖掘海洋文学的宝藏,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海洋文学精品。谢谢大家。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