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海洋文化与威海海洋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合庆饭店举行(一)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11-25  ‖  查看901次  ‖  

     

    “海洋文化与威海海洋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合庆饭店举行(一)

     

    2014年9月10日上午,威海市委宣传部、威海市文联,在威海合庆饭店举行“海洋文化与威海海洋文学创作研讨会”。会议对作家杨机臣长篇传记文学《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进行了研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刘心成,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中国作家》杂志社纪实编辑部编辑任启发,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许晨,《山东文学》(下半月)执行主编高艳国等应邀参加会议并发言。威海有关部门领导、部分专家学者、市和县(市)区作协主席及部分作家、编辑参加会议。市文联主席安立主持会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昌毅讲话。王春波、姚鸿健、杨机臣、李小兵、唐燎原等代表发言。

    按发言顺序将发言录音整理如下:

     

    王春波(市作协主席

    我的发言是从入海口说起。

    威海大陆海线长986公里,居全省之首,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是中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

    威海市北、东、南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主要岬角20多个,较大海湾30多个。岛屿众多,大小岛屿104个,面积11.6平方公里,岛岸线总长141.7公里。

    这些海湾都伴随着大量入海口,也出现了大量冲击平原和三角洲。于是,海岸地形就分出了平原海岸的丘陵海岸,当然也有许多生物海岸和湿地。

    人类就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地域生活,也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

    泻湖,湿地,沙坝,这一切是海洋给人类提供了最好的食物。海藻、海鸟、鱼类、贝类,飞禽和走兽应有尽有。

    威海的入海口很多,威海的山多,河流多,入海口一定就多起来了。

    威海的荣成为什么冬天来那么多大天鹅?是因为荣成那个大的泻湖里有丰富的海藻、鱼类和贝类,大天鹅就在这地方吃喝玩乐,何乐不为呢?

    入海口是两合水的地方,两合水是汇合的水域,这样的水域有鱼类是相当鲜美的。为什么?咸淡不一,浓度不一。盐度的高低决定了海洋生物的鲜美程度。

    所以说,这样的地方是物质丰富的地方,人也就过来了。

    过去的入海口一带,生物多样,食物丰富,过去很多人都说,棍打獐子瓢爻鱼,形容的便是入海口周边的生态环境。

    入海口周围的渔民和海岸线的居民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居乐业的。与海洋有关的饮食、娱乐、祭祀等一系列的生活样式出现了。

    威海过去就是一个小渔村。今天的威海的幸福门就是入海口,过去叫城南河。

    全世界有不少大的城都市都在入海口,外国的有,中国的也很多,比如大上海,还有天津。

    中国的海洋文学源远流长。2000年前的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可以看成是中国海洋文学的源头,《精卫填海》的故事可以看成是中国最早的海洋文学中的典范作品。

    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威海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无论如何,威海城市的架构是来源于渔家文化的。威海的生活与海洋有关,威海的文化也与海洋有关。那么,威海作家的作品也自然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了。威海的海洋文化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的。威海的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包括了海文化的哲学思想,海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海文化的诗词、歌舞、祭祀,还有与海文化相关摄影、绘画、书法等等。

        多年来,威海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远的不多说了,近代的如王润滋先生的小说《卖蟹》,在当时文坛轰动一时,获得全国小说大奖。

        后来,威海诸多作家发表了《透明水色》、《神滩》、《龙变》等等小说,这些作品充满了海洋气息,是海洋文学的精品,受到文坛的关注。这些作品有的改编成了电影电视,有的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有的获得国家金鹰奖,还有的小说获得山东省泰山文学奖和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不过,相比较来说,我们的海洋文学创作还是不够的。还缺少有一定穿透力的作品,这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才行。

        有一年,我和大连的作家邓刚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笔会,我们住在一个房间。晚上闲聊,谈到各自的小说,更多的是谈到海洋文学的前景。当时我们就谈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家创作的海洋文学与外国作家有一个很大的差距。

    这是个什么差距呢?第一,无论是居住在海边的作家还是别地方居住的作家,对大海的认识不足,或者说是走马观花,只是将大海当成了作品里的一个背景,用着了拿来,不用了挥手而去。还有的是,写到了一点海洋,也只是一个点缀。我们没有外国人的海盗文学,我们没有下到大洋里去的作品。

    我经常下海,还在多年前写了一个长篇散文传记《钓海》,那里边全都是我的个人经历。钓鱼杂志的网上连载了很多期,大家都喜欢,为什么喜欢?是我们写海的作品太少了。这本书描写了在海岸在船上在大洋钓鱼的经历,里边还有与风浪搏斗的故事。那是我个人的体验,我也知道许多人无法有这样的体验,因为这是危险的。但是,正是有了这种体验,才有了这一本〈钓海〉。我一直都想写一部渔民在大洋的生存小说,我也几次要到大船上跟随渔民出海,可惜人家不让,说是危险。

    我有一个在海岛上居住的渔民朋友,他六十多岁了,今年春天跟随儿子的船队出海打鱼,他说那天他们在风头上下网,捕了五六万斤大鱼,但是风浪也大起来。船长站在驾驶室里钉子一样站着,不敢离开船舵。船就在风浪里钻出钻去的。大船在狂风暴雨里被挤出的声音就是鬼哭狼嚎,船员们用绳子将自己捆在船上,一门心思就是怎么逃生。他们在船长的命令下,掐去一半鱼网,丢了一半大鱼,加大马力,从浪谷里钻了出来,可以说是丢盔卸甲,总算是从死亡的大浪里逃了出来。

    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海上经常突如其来的风浪就是鬼门关,能逃出来那就是幸运。不过,这种幸运之后是后怕,后怕之后也就是平静。渔家人就是这样的生活。我经常下海,也经常与一些出海的渔民聊天,他们的信念就是无所畏惧,好好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渔民们是要喝酒的,是要唱歌的。渔家号子不光是拼命逃生的,更有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出海无所畏惧,生死置之度外,上岸则大碗喝酒,欢天喜地。这就是渔家人的生活。

     那一年,山东作家到威海开笔会,我们在威海远遥村的海滩上采风,遇到一个小孩,以此为线索深入挖掘,于是有了王润滋后来的《三个渔人》。由此看出,体验生活多么重要。

    在这里,我不是说,要写海一定要下海,但是,至少你得去了解,哪怕是道听途说。我们的海岸线如此长,沿岸居民如此多,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是丰富多彩的,作家们用心就可以捕捉到海洋生活的味道。

    生长在威海的人们,或者是作家朋友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性地对海洋和海洋知识家熟视无睹,我知道许多人至今没有到过刘公岛,许多人至今也不知道大海每半个月一个潮汐。许多人经常吃鱼,却不知道鱼的种类和名字。所以说, 威海人应当知道海洋知识,威海的作家更应当了解海洋知识。唯有这样,作家才能创作出象样的海洋文学作品。

    今年上半年,威海作家杨机臣出版了《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他送给我之后,我先看了一下目录的小标题,我一看便知道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书,看过之后,我对杨机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意义要大于他以前的不少作品。他是一位勤奋的作家,多年来一直辛勤创作,涉猎广泛,声名很大。这本书生动再现了威海的地域特色和对海权的认识。

        这是一本对威海充满深情厚谊的作品,从中也看到了作者对家乡对海洋的热爱。

    杨机臣捕捉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他审视着古老威海的大海,以全景式的构思完成了这部长篇纪实作品。

    杨机臣从小生长在威海的杨家滩,这地方有一条河,叫九龙河。那里就是威海最开阔的入海口。我相信,他从小一定就在这入海口里玩耍,一定要这里游泳赶海,他对于大海的热爱溢于言表。这一次,为了创作《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他不辞辛苦,沿着威海的海岸线走下去,用第一手史料汇成这本著作。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值得大家的尊敬和学习。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机臣对威海的热爱,也看到了他对海洋海权的认识。今天,我们也要对这部作品进行研讨。相信在座的大家们能够与杨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甘苦。

        威海有许多与大海有关的传说,威海的城市和渔家的故事也五彩纷呈。威海不仅是“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威海还有厚重的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内涵,威海最适合人类居住,威海也最适合海洋文学的创作,我希望作家朋友们下功夫挖掘海洋文学的宝藏,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海洋文学精品。

         

    张红军(山大(威海)文学院院长、市作协副主席

    海洋文学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或者说地理上的海洋是海洋文学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地理风貌是表面的,真正的海洋文学,它应该深入到文化、文明当中去。可以大概地说,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文明,一种是农业文明,一种是游牧文明,另一种就是海洋文明。再进一步归纳,农业文明、游牧文明都是一种大陆文明,而海洋文明是依托于海洋。三种文明在哲学、宗教、生活方式、民族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学当中是有表现的。比如在西方文学当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表达出了海与人的交融。中国文明主要表现在内陆文明,相对来说对海的关注比较少。中国当代文学《白鹿原》,是典型的中国内陆文化模式。前几年出版的《狼图腾》则是典型的游牧文明下的生活方式。在中国近代文学中,能真正把海洋文学写得很好很深的,能够成为经典著作的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海洋文学在中国文学中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如果能有精品,就可以填补中国文学的空白。西方文明以古希腊为代表,起源于海洋的海洋文明,而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典型的内陆文明。所谓东西方文明的区别就是,以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最终落实到哲学、宗教及人类的观念上的不同。大家都知道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内容,在鲁国时期孔子时发展到最顶峰,但在孔子的视野里基本没有海,《论语》里只提到一句海的诗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而且把海视作世界之外的东西。

    生活中,人处在海洋或内陆是两种不同地理文化,向外延伸就不同的历史观。如果在海洋里,会感觉亚欧大陆只不过是一个岛,可以向任意方向走,它是开拓性的,以至于他们可以到海外掠夺,这种文明对历史观、人生观、社会观的影响是很深的。而在陆地,人就会感觉自己就是中心,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起源的,所以人对家的依恋是根深蒂固的。海洋文学的深度就在于此,如果文学创作仅仅局限于地理性,我认为达到一定的境界会很难。

    山东半岛或者说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可以补充被历史遗忘的、被边缘化的因素。杨机臣先生《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选择了威海这个点,体现了强烈的地方性。他写到秦始皇东巡对威海带来了灾难,体现出游牧民躲到这里典型的心态。里面有很多是正统文化、主流文化渗透的东西。这种手法的历史叙述别具特点。孔子编写《春秋》视点也很特别,他是以鲁国为关照点。另外,我在读这部书的时候,发现杨先生对历史是存疑的,他会说这是专家讲的,或直接跳过去,而不对历史做连贯的叙述。而且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地穿越,把古代与当下的历史、地理重叠,而且他不忌讳历史的重复,从不同的视角反复叙述,加深了历史的纵深感。使我们加深对历史的反思、感叹,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这是我在读这部著作时的一点感悟,谈出来与大家分享。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