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山玉葫芦的故事
刘丽霞
牧牛山位于大孤山镇上、下石灰刘家村正北方向。此山不是很高,西面有大片的柞木林,是两村祖祖辈辈养蚕的地方。东面是村集体栽种的果树,说来也怪,这里山林养的蚕茧比别的山林个头大,盛产的水果口感脆甜,听老辈人说山中有宝贝护佑这片土地,只是无缘人难以得见。
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天我太爷爷到牧牛山上去养护蚕苗。那年大旱,池塘裂开了深深的口子,庄稼没精打采地蔫着,毒辣辣的太阳将大地烤的蒸笼一般,太爷爷又饥又渴,就收拾好工具,往篓里装满新鲜的猪草,准备收工回家。山顶上有一处不大的井湾,通常大旱之年低洼处的井枯涸见底,惟有它一年四季水汪汪,甘冽清澄。太爷爷穿过林子不一会就到了,俯身正准备取水,忽然看见水里有一个奇怪的东西在游,通体碧绿,圆滚滚的样子,上端有一小截弯弯的梗,好象刚从架上摘下的葫芦。因水底下是白花花的石硼,相映之下那绿色更是显得青翠欲滴。
刚开始太爷爷没在意,以为是谁家丢弃的葫芦,可很快他就觉得不对,这东西在水里游来游去,跟长腿似的,难道成精了?他顾不得喝水,赶忙一把捞了上来,紧紧捧在手里,仔细端详之下,分明就是一只精致的玉葫芦!更奇的是立刻感觉到周身凉爽,四肢舒泰,心中的燥热一扫而光。玲珑润泽的玉质,能清楚地映照出掌心的纹络。太爷爷顿时爱不释手,寻思着可别让人看见了都来瞧稀罕,把宝贝给弄坏了,于是就脱下褂子包好,掀开青草,小心翼翼地放在篓子底下,然后紧紧地抱在胸前急急往家赶。也许是走得太急,脚下一个趔趄,绊了一跤,篓子里的葫芦弹了出来,梗把儿顶到了太爷爷额头上,顿时起了一个大包。他赶紧抓过来小心翼翼的放回篓内,走一会儿掀开看看,走一会儿用手摸摸,生怕不小心掉出来打碎了。
快到村里了,正巧遇到对门的老倔头,老倔头看见爷爷走路的样子好生奇怪,就忍不住问:他大爷你怎么了?肚子疼吗?太爷爷知道老倔头跟老顽童似的好奇心强,生怕被他发现了宝贝,也不搭话,篓子抱的更紧,脚步更快了,老倔头可不干了,一把拉住太爷爷开玩笑说:他大爷,莫非篓里藏着宝贝,怕给我瞧瞧?太爷爷更慌了,要知道平时他从不跟人急,总是满脸笑容,人缘特好,加上在村里辈分高,大人小孩都很尊敬他,今儿个把脸拉的老长也不搭理人确实有些奇怪。
这时附近乘凉的老头们纷纷凑趣,该不是偷了队里的苹果吧?非得掀开篓子瞅瞅不可,于是一帮人拉拉扯扯,竟然在路上吵了起来,太爷爷急了,一声大吼:好了,给你们看看我拣着宝贝了!众人一震停了手,太爷爷放下篓子小心掀开青草伸手摸去,忽然他呆住了:只剩下那件破旧的小褂,宝葫芦不见了!他赶忙把篓子放在地上,两手乱摸,嘴里喃喃自语:我的宝贝呢?哪儿去了?刚才明明还在吗?这一会工夫哪儿去了……一帮人见他眼发直,疯了似的把草扬出来,篓子也摔了个底朝天,也不知在嘟囔些啥,兀地站起来就往后跑。大家觉得事态严重了,几个人忙拦下他,齐问太爷爷怎么回事?是不是撞鬼了?太爷爷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就说怎的怎的,怎的遇上老倔头把宝贝惊跑了,非得叫老倔头赔。围观的人半信半疑,看太爷爷伤心的样子也都傻眼了,老倔头也慌了,忙招呼大家赶紧找,于是满村都惊动了,寻宝的队伍迅速壮大,崎岖的山路上人声鼎沸,惊的野鸡扑棱棱直飞,结局呢地球人都知道:宝贝回仙府修炼去了。
后来村人总结:一是发现宝贝立即用红丝线拴系,宝贝就跑不了。二是不能用破衣包裹,宝贝觉得不受尊敬就会遁形。三是太爷爷没福气担不上,即使抱回家也养不住,早晚宝贝会离开他。听说为这一问题村人争论了好多年,后来上牧牛山的人兜里必然揣着红线绳,巴巴地期待着满天一颗雨星能落在自家头上。无奈青山绿水依旧在,唯有仙踪难寻觅。
这是小时候奶奶亲口讲给我听的,到现在还印象深刻。说实话,对于仙人鬼怪之类传说我总是一笑了之,可出自奶奶之口到现在我还有点懵。少年时我曾经问奶奶太爷爷后来怎么样?会不会因此闷闷不乐?奶奶常叹一口气:你太爷爷初几年经常跑到当初拣到宝贝的地方,一坐就是一整天,家人怎么劝也不听,后来慢慢死心了。之后每有人提起就不厌其烦地讲,最后总会自我安慰:我算有福气,有生之年亲眼看到千年一现的宝贝,这辈子福缘不浅。
太爷爷活到九十六岁,在当时少有,村人都说是老人家上辈子积德报在下一辈,好心有好报。我时常问爷爷、奶奶和父母,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他们都说的有鼻子有眼,我总是冥想要是那个宝贝葫芦留在我们家该有多好。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了,这一段历史也就无从考究了。再后来我长大了,想去求证这么幼稚的问题自己都觉得好笑,但潜意识里我认为奶奶说的都是真的,毕竟好人有好报的理念深入祖辈心中,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不然为何这样的好事恶人总是没赶上呢?人行正天地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是要做一个善良之辈,性情中人,平平淡淡,从从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