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如何留住乡愁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6-8-11  ‖  查看641次  ‖  

     

    如何留住乡愁

    辛明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习总书记进一步介绍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故国之思、家园之望,是我们中国人优秀的人文情怀。对土地的怀念、对环境的怀念、对岁月的怀念、对故乡的记忆、对亲人的眷恋,都是不忘根本、懂得感恩的美好情怀。所以说,乡愁的愁,不是发愁的愁,而是一种情感、一种美好、一种守望、一种希望,把大家的乡愁汇聚起来,就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留住乡愁,就是要留住传统文化。

    留住自己的故事

    敌对势力要搞乱中国,首先要搞乱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的破坏活动早就渗透到了中国的故事领域。历史公认的好人,统统被他们说成是伪君子;历史公认的恶人,统统被他们说成是英雄。他们先把善恶颠倒,然后让人们荣辱倒置。我们的民族英雄,全被他们说成是坏人;罪大恶极的汉奸,都被他们说成是好人。从乱传统故事入手,乱我们的荣辱观、乱我们的世界观、乱我们的价值观、乱我们的人生观,最终乱掉我们的文化。没有英雄,就没有民族精神;没有国格的人,那来的人格。敌对势力在挖空心思、千方百计、无孔不入地颠覆我们的文化理念。

    当今影视进家、电脑访外、手机问候,除了工作或应酬,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少了。民间的故事篓子少了,聚在一起听故事现象没有了。而文化的传承,恰恰先是从故事开始的。小孩子离不开故事。孩子出生到能独立阅读的岁月里,如果没有故事,孩子的启蒙开智会大打折扣,孩子的民族文化烙印就会缺失。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创作出来的故事,就是在传递自己的价值观。爷爷奶奶的故事、爸爸妈妈的传说,带着民族的记忆,潜移默化地确立孩子的民族属性。现在的青少年,主动听故事的少了。年轻的父母亲,也是忙于网络的一代。民间故事的传承链条断掉了。为什么叫文化遗产,说明它的承载主体消失或者衰弱了,既然衰弱了,又不去马上抢救,那就意为着将彻底失去。

    民间老故事随着老人的去世消失了,新的民间故事又没有人去创作,更没有那种不断地口传、不断丰富完美、不断提炼修改的过程,民间文学接近灭绝。甚至现在有些人不明白哪是写实、哪是浪漫,对假借神话来喻理弄不清楚。立意的可取,是许多故事能够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真知化境,良言益人,要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先应该留住我们传统的好故事。

    过好自己的节日

    中国人要过中国节,过中国节就是要过出中国味。传承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浓厚节日氛围,凝聚国人之心,铸造中华之魂。

    过好中国节,首要的是要好中国年。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最具中华人文特征、最具民族凝聚力的节日;象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欢乐喜庆、幸福团圆、兴旺发达、和顺吉祥。在日常用语中,春节是指除夕到初二这三天;而过年则是个节日群,节中有节,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是过年。人们团圆在年的喜庆中,传统文化也在这种氛围中得到传播与传承。赶年集、除尘、祭灶、蒸年饽饽、贴窗花、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祠堂上宗、锣鼓喧年、馇隔年菜、做隔年饭、搭天地棚、挂家谱、请神主、摆供桌、守岁、放挡门棍、吃年夜饭、邻里拜年、出年门、接口彩,等等,这些俗项都有讲究,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元宵,即元月的月圆之夜。西汉武帝时期有正月十五祭祀泰一神的习俗,汉文帝为纪念平息吕氏的成功,将其升格为元宵节;东汉明帝倡佛,佛教在正月十五燃灯敬佛,民间学而沿袭之,形成了张灯、赏灯的风俗。元宵节也与道教的上元节重合,道教称上元之夜为元宵。总之,元宵这个节日,红火中燃着希望,热烈中散发睿智,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正是中国性格。捏面灯、吃元宵,都蕴含着中国式的理念。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之说源于观测天象,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排列起来像一条完整的龙,角宿是龙头,箕宿是龙尾,其他是龙身。进入二月,天到黄昏时,角宿一星、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种星象被称为龙抬头。赶巧的是,到了这时节,地上的冬眠动物也开始苏醒。春回大地,山野返青,春耕农作即将开始。这是个龙的节日,风俗中有许多与龙相关的说道。二月二那天要做的引龙回、串龙尾、剃龙头、炒黄豆、支磨打粮囤、熏虫、拔豆棍等习俗,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的理念。

    清明节,寻根祭祖,怀念先人,缅怀先烈,扫墓踏青,捏面燕、打秋千等。自家扫墓结束后,再到其他族人的坟头前磕头。这种按血缘关系由近到远的祭祀,既彰显慎终追远、缅怀根脉的传统美德,又有思孝感恩、敦亲睦邻的现实意义。清明还体现出人对役畜的善念。“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里管顿饭”,牛马驴骡等农役大牲畜,清明节要放假休息,不得驱役它们干活,喂饼子、饽饽、饼粕、麦麸和大豆等精饲料,对它们加以犒劳,这是值得称道的一项习俗。

    题外话:“有必要提一下的是,清明、月日都是草枯风燥的时候,不能在山上用火。这事我们的先祖早就想到了,并给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清明压纸换单衣,月日挂纸穿棉衣。变烧纸为压纸、挂纸,先人就是为了叫后人杜绝山林火灾,先祖的智慧着实令我们敬佩。清朝中期之前,境内民众按祖训在坟墓上压纸,清明没有烧纸和放鞭炮的。清末之后出现烧纸的现象,但多数还是以压纸为主,即使烧纸的,烧的量也是很少。再是那时山坡被搂草的搂得净光,没有荒草可燃。1960年代,民间清明墓祭活动停止,1980年代开始恢复,然而,这次恢复,优秀传统的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不少,一些几近公害的陋习却衍生出来了,在山上烧纸的人越来越多,烧的量越来越大,时常引发山火。20世纪末,又出现了清明在坟墓前燃放鞭炮的情况,真是火上浇油。境内旧俗,扫墓、殡葬、树碑等涉及阴曹之事忌讳放鞭炮,先人阴气已重,惧怕阳间响物惊扰。清明和月日在山上用火是违背祖训的,烧纸和放鞭不是在恭敬祖先,而是在辱没祖先的智慧。”

    端午节,有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吴国大臣伍子胥、纪念东汉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五月五是古代吴越地区祭祀龙图腾的日子、是人们驱瘟避疫祈求健康的日子等诸多说法。后面这种说法理由较充分。古代,夏季传染病很厉害,有霍乱、伤寒、鼠疫、出血热、乙型脑炎等,哪样传染起来,都是极其可怕的。夏天是蚊子、苍蝇等传染媒介活跃的时候,对古人而言,这些传染病防不胜防。人们惧怕瘟疫,要想方设法地避免发生,立端午节进行禳祈。当然了,传承至今的端午风俗,是各种历史人文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今的端午内涵,爱国情怀大于驱病禳灾。历史演变中,原本的惧怕端午,逐渐变成欢闹端午,突出热闹气氛。挂布猴、挂桃枝、挂艾蒿、泡花草、拉露水、采草药、孩子换新红肚兜、戴小笤帚和小扫帚、挂五彩线、戴香包、吃粽子、吃鸡蛋、吃鸭蛋,都有美好寓意。

    七月七,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说。这四个故事,均以至爱至情感天动地而被世代传颂。七夕相聚时,织女总是喜极而泣,故当天多有雨。20世纪中期,国家经济讲计划,人员就业讲分配,很多夫妻异地工作,忍受相思之苦,人们形象地称他们为牛郎织女。烙小果、看天河、听悄悄话、乞巧,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七月七表现出中国人富有浪漫的色彩。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月饼是圆的,西瓜是圆的,用圆圆的美食敬拜圆圆的月亮,其祈求人团圆的寓意是十分明显的。人们想象月亮那里也适合人类居住,从而有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月光皎洁清柔,极具亲和力,洗心静意,益思萌志。特别是宋代苏东坡写给弟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赋予了月亮人性化的含义。过去,地主老财要在八月十五请伙计。十五晚上,备好丰盛酒席,亲自给伙计们斟酒敬酒、端菜夹菜、盛饭递饭。宴席的规格规模,不亚于春节。没有雇工的普通人家,男人要下厨做饭,伺候自己的女人和孩子。使唤牛马驴骡的,八月十五全部停工,给牲畜喂粮食,让它们好好休息。八月十五是人节,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是令人自豪的事,因我们才是世界上维护人权的首倡者。尊重人权、尊重劳动、尊重生命等先进文化理念,在中秋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重阳,上古有春迎秋送大火星(星宿二)的仪式,是项有季节提示功能的祭拜活动。迎在清明,送在重阳。早在三国时期,重阳就已经是一个定型的节日。“九月里,九重阳,黍米酒,菊花香。”喝菊花酒、赏菊花、吃重阳糕从前在我们乳山较为普遍。九九重阳,久久同音,人们赋予生命长久、康乐长久的寓意。所以,在1980年代,有些学者呼吁把重阳定为老人节。

    腊八节,又称腊八祭等。古人举行此节以感谢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庆祝一年平安度过。先秦时,腊祭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从南北朝开始,固定在腊月初八。佛教入境后,说十二月初八要喝粥,以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这天,他饿昏在尼连河边,一位牧羊女用羊奶加上各种粮食、各种果仁熬成粥,救了他。醒后,他到菩提树下坐禅,突然悟性大开,立时成佛。这种粥,就成有纪念意义的食品。因年临近,腊八的祭祀功能逐步弱化,然而,喝腊八粥的习俗却流传下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节日周而复始,又一个春节来到了。

    节日的起源,包括图腾崇拜、农耕时令、宗教信仰、社会事件、历史人物、时令顺序、物候变化等人文与自然因素。传统节日里有大量的人文历史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组成基因。过好中国节,就是要保护好文化基因。这些中国节,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是最好的教课书、是最好的大学校,坚持过中国节,就会把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给下一代。

    坚守自己的传统

    中国人要有个中国人的样子,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礼尚往来等,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有它的合理内涵,早已就烙上了深深的中国印。民风淳朴,包括勤劳善良、热情豪爽、乐于助人、诚实守信、谦让包容等,看似平常,其实是很崇高的群体品质。传统习俗很多,篇幅关系,我重点说说传承家风的事,这个太重要。

    家风、家训、家的传统,不能没有。以前,这也是一种习俗;而现在,则需要提倡、督促,加以重建。有些老传统其实是恒新的,因为它是正确的。从前,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斥为少家教、没教养,那是家长的奇耻大辱。贫苦人家的子弟改换门庭、富家子弟金榜题名,或者虽不是达官显贵,但能勤俭持家、自食其力、德闻乡里、好人一个,那都是长辈愿意看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孩子的品质教育,可以说是耗尽了长辈们的全部心血。想想现在,难道我们对后代的教育方向没有出现问题吗?

    题外话:“如果民风出了问题,这才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事情。见利忘义,为了钱,没有尊严、没有底线,连起码的廉耻心都没有。责人不责已,自己对社会什么也不做,却一味地抱怨社会、抱怨政府、抱怨他人。举个最小的例子,自己的生活区,却不知道保持整洁,随便乱扔烟头、杂物,机关干部去帮助收拾,“业主”们反而心安理得,继续理直气壮地乱扔下去。可耻而不知耻,真的是太可耻了;可怕而不知怕,真的是太可怕了。如果让这些负道德的东西成为世风,会烂掉一个民族的。”

    乳山人的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应许别人的事比该的都嘎咕(重要)、敬天畏地怕祖宗,这都是优秀的地域文化,这样的文化,才是区域发展的真正资源。

    保护自己的历史

    铭记自己民族的历史。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书,都是记录历史、连接未来的。树有根系,人有祖先,修谱才能让先人的信息传世。各个家族越是上宗敬祖、追根溯源,我们的民族就越团结、我们的国家就越安定,因为姓氏的源头,都出自炎黄兄弟俩,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修谱也是个教育人的过程,血脉汇聚、精神认同、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凝聚人心,慎终追远、不忘根系、感恩思孝、懂还知报、端行修德。因为各家族都有这样的遗训:“子孙做了坏事不准入祖坟、不准上族谱。”很清楚,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所以说,修谱不仅是家族的大事情,其社会意义也十分重要。

    家谱有两种,一种是图表式的,祭祀时悬挂,俗称请家谱、收拾供桌子。图表式家谱也分两类,一是家庙用的(俗称宗,是总谱),全村及从该村迁出的族人上宗祭祖时奉用;二是家庭用的(俗称家谱),幅画小、承载内容有限,是总谱的分支。第二种是书卷式的(俗称谱书),对家族迁徙、人员生卒记录比较详细。一个人尚且需要写日记,一个家族难道不值得记录吗?

    要亡其国,先灭其史;要亡其族,先断其根。当年侵华的日本鬼子,他们就明白这个道理。各城市的图书馆,像上海中华书局那样的地方,是他们重点轰炸的目标。他们要断中国的历史,彻底灭掉中国的文化,让中国人成为不知道根系何处的愚人蠢种,以达到奴化中国人的罪恶目的。

    传统文化的实质,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民族特质能够延续的基因,如果失传,必将被外族文化同化。文化被别人侵略了,最后同化了,实际上这个民族就灭亡了。温故知新、鉴往开来,我们要留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文化乃一国之魂魄,文化乃一邑之精神,我们要做有精神的人。

    另外,对民族风格的古建筑、老民居,要加以保护。老建筑能更直观、更直接地展示乡愁的载体,是保护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未经反复论证,不要拆毁老祖居。对古建筑的保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级政府都做了很大努力,挤出资金加以修复和维护。有规划地留下部分老民居,让后人也能更直观、更直接看到和体味乡愁。

    当然了,留住乡愁的方法还有很多。这是个全民工程。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情义至真、行事至善、愿景至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瑰宝,理应发扬光大。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