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笔】
从挚友到良师(一)
——绝非广告的“广告”与不是书评的“书评”
啰啰嗦嗦浑然杂糅于一体的“败笔”之作
马杰海
前言:这是我几年前的博文旧作,本只想留给自己和“三红”二位作者作为怀旧之用,后终于忍受不住,在乳山博客(现已关闭)等处作了连载。如今想来,与其敝帚自珍,毋宁借助《大地飞歌》网再度公之于众,或可对推促“三红”拥有更大范围的读者群,弘扬仁爱文化,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此为原篇,基本未做调整,内中所存的个人浅见及疏陋、错讹和拙劣之处,还望各位贤达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9月27日
前不久,挚友姜增产老哥夫妇署名赠我一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长篇巨著《一品红》,至此,老友“三红”系列作品的杀青之作也被我收入囊中。作为见证人之一的我深知,这“三红”,着实凝结了创作者的半生心血和汗水所析出的精华,把玩如此大礼,我深觉受之有愧。而且随着阅读、品味的进程加深,我越来越“定性不足”,早把老哥“特意”为我安排的从中“鸡蛋里挑骨头”,“查错纠错”的重任,羞涩又“潇洒”地抛到了脑后。而今我实在有点如坐针毡,坐立不安了。作为回礼,我只得勉为其难,硬着头皮拼凑、杜撰一点浅薄的文字以表谢忱。原意既不想做广告,也决不为书评,更不想借著名作家的“名气”沾点什么光彩,那是不会长久的,只是为了遂我所愿,并借兴之所至,不着边际,信马由缰地任神思随意驰骋,最起码为这一时期纷繁而杂乱的思绪做个了断而已。
说实在的,在现今名人辈出且大众又颇爱时兴跟风的时代,具有出几本书实力的作家本不算稀奇,也可以说是不算少数以至“比比皆是”。而况在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而知识的集聚和发散又有如超强磁暴一样,经高度压缩而后喷涌勃发,从局部现象来看,知识的容量加大,数量繁多,靠人脑去完全掌控和充分利用是绝不可能,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就出现了好多有用知识被闲置,大部分的利用率似乎都很低,甚至为零的现象。然而与此同时,随着各种搜索引擎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网络已经成为包罗万象、鱼龙混杂又“无所不能”的“杂品库”,使得一些原本技术含量和容量颇高的知识也往往只是被人们简单地借用一下,或者只多是用来随意装装门面而已,而往往一些不起眼的暴力、淫秽、花边新闻之类的消遣类题材却异常抢手、火爆,点击率飙升,人脑则仿佛已经成为不会独立思考、只会机械地处理信息和消息的简单的专用机器。“知识贬值”看似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但从总体上看,现如今,知识利用的平台已经建立得相当成熟,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得已今非昔比,知识自身被利用的概率和频率较之以前也成倍率地增高,被利用的机会也是均等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老话题又被给予了新的诠释,赋予了新的更高层次的无穷生命力。因此只要您“有料”,何愁不会被挖掘出来,并迟早被社会大众所认可、所利用呢?这可以说是永久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此说来,人们何必徒自杞人忧天,或者老用“怀才不遇”的沉闷心态来百般折磨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呢?我觉得您完全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散时光注重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积淀,在深入广泛学习领悟,高深层次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驾轻就熟,运用娴熟的手段与技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得,甚至于生活、学习、工作中得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相对成熟、甚至荡人心魄的处世智慧和有用经验,以雅俗共赏的传播形式,“毫无保留”地贡而献之于社会大众面前,以砥砺、鞭策自己,启发、警醒、规范世人,启迪后辈,这才是我现有思绪所能触及到的思想领域内深远层面的战略命题。然而,自觉说到容易做到难,毕竟这是一个看似飘渺而又须要持之不懈、毫不动摇地创造条件,恒久地迸发思想火花的、细微又浩瀚的系统工程,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可是我又深知,依自己的现有能力、阅历或个人修养,甚至周围所处的文化鉴赏氛围,想达到这一目标,确实底气不足。且经受不住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濡染,总有“充分”的理由推搡,故而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时至今日无所建树。然而与“蜀鄙之僧”所成就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奇迹,竟轮番在增产老哥他们身上繁复再现,实在让人叹服啊!细究之下,作为处于他们“平淡如水”的交际圈中普通一员的我,对个中缘由大概可以细数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