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笔】
从挚友到良师(十五)
——绝非广告的“广告”与不是书评的“书评”
啰啰嗦嗦浑然杂糅于一体的“败笔”之作
马杰海
“毕业”后,我们全体学员聚集不久就因为“忙于各自的工作和生计”,一度“分离”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这中间,虽然我们按照共同的约定持续练功,但毕竟是离开了“组织”,出现“偷懒”和“走捷径”的念头“在所难免”,特别是我,觉得有光盘在手,不必下这样大的功夫。可是不久,却发现身上的那点“功夫”竟象磁带“消磁”一样,明显地在消退,原本清晰的拳路也变得逐渐模糊起来。于是“幡然醒悟”,急起直追,拳势存在模糊之处,就在光盘里寻找答案,在书本里领悟要领!最终还是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学拳路虽然还在,但却已显“支离破碎”;拳势也发生了偏差;教练的风格也没从根本上“掌握”。
上述我所出现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其他学员身上。这个问题,让增产老哥特别忧虑,他重新又把我们“原班人马”召集到一块,选定特定地点,集中时间“集体训练”。
起初,我惊奇地发现:“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但都有自己的“绝招”和亮点。而唯独增产老哥拳技却最为出众,功底最为扎实。后来才得知,这与他持续不断地练功是截然分不开的。他不但练太极,而且还同时兼练前面所提到的,一直没间断的“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并想将这个功法合理拆分开来,经充分验证经济适用后,推广给我们大家练。可是根据我所掌握的“常识”,似乎是两种不同的功法最好不要一起练,而他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据理力争“,让我们最终打消了顾虑。……。
同时,我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年龄“渐长”,记忆力(不愿也不好意思,却实际上)减退和潜意识里存有惰性等原因,我所掌握的太极拳套路招势已成“毫无长进的定势”,很难和其他人同时演练。可是增产老哥对这个有他自己不同的见识,他提醒我:传统习武的最高境界不是用于战争,而是用于最终制止战争;从其最初出处来看,也更不是仅仅落脚在集体或个人的表演上的。可亘古以来又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呢?即使是现在也更是这样。我们这些“现代俗人”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借取”其中健身保健的成分加以切磋、验证,用于“圆武术健身梦”,以求“颐养天年”也就足够了,何必越俎代庖,趋本逐末,“追根寻源”,对其拳势起源等,同样对己有用但不是第一要务的地方,也投入过多的精力去探寻呢?至于套路、招式繁杂,完全掌握、领会是绝对不可能的,要先把住一两套练精、练好,练出“真功”;即使存有差别也不要紧,只要尽力做到位,充分体现出拳路本身所含有的特点和演练者自己的风格也就说得过去了。这样,我便打消了“重新纠拳”的念头,与他们“相安无事”地一直练到今天。这也是最终“阴差阳错”,造成老哥始终没把他的武功“真传”“完整准确”地传授给我,这一不争的事实的根本原因。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我,由于出生时就“禀赋不足”、且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元气大伤”,因此,冥冥之中就该有一个“武术梦”长久与我伴随,甚至最终走过一生。而受周围长期以来追求“正宗”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影响,对任何感兴趣的东西都想模仿到既“形真”又“神真”,而且始终“乐此不疲”。直到此时,我才总算“清醒”地认识到,那些由来已久、“与生俱来”的,深藏在潜意识里的寻找“真师”,学出一招一式都“严格合规”的、“精纯”“真功夫”的“美好愿望”,看来此生是再也不可能实现了。那就只有“认命”吧!而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为啥要“学真功”,且必得要按时“出门”呢?李白尽管时刻佩剑,可谁还留意到他在剑术上的造化了呢?于是我释然了。至现如今,随着外界客观条件越来越好,网络媒体的介入,以及人们健身保健意识的加强,特别是传统太极拳、新的广播体操套路等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间的推广、普及,加上参加我单位太极拳锻炼的实践,让我有了自己的练功新知、心得与体会,因此,以上就越来越不成其为问题了。这是后话,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