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笔】
从挚友到良师——篇后赘言(三)
——绝非广告的“广告”与不是书评的“书评”
啰啰嗦嗦浑然杂糅于一体的“败笔”之作
马杰海
俱老矣,数风流人物,还得最终指望今天异常优秀的年轻人们。我坚信,只就我所长期就职的审计局,这个“万众注目”又不太“起眼”的“小部门”来看,于这方面的潜力和能量也是无限的。这儿人才济济且后生可畏,他们才是审计事业的未来和曙光,希望最终都应寄托在他们身上。毋庸讳言,有如此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即使是从中随便找出一位来,假以时日,重点加以长期科学的培训、正面的熏染、引导和潜力发挥,无疑完全可以从他们那儿充分发掘出无穷无尽的正能量来,更不用说是一不留神,顺理成章地出几个一流作家、文豪或是其他一些诸如此类的“大家”、“名家”了。您说这岂不是“小事一桩”!而这一切,固然要靠大伙对他们的鼎力扶持,培养和历练,更主要的是要靠他们追求成功所必须具有的主观立志,“英勇献身”的精神,以及甘于寂寞、朝斯夕斯,内功苦练、戮力探索与创新的斗志和自觉行动了。总之,“前途”和“道路”的辩证关系我就不在这里絮谈了。只祝他们圆满成功并笑到最后!
如果此习作中碰巧偶有一点点启人心智的思想火花,也最终归因于习作者多年以来日积月累、耳濡目染,而沾染了斑斑点点的“各路大家、文豪的习气”,俯拾了诸位贤人雅士的些许牙慧,又“莫名其妙”地被大作家的浩气所充盈并泛滥,以至如此。凡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如果引导、发挥得不好,无意间误导大众不说,还极有可能贻笑大方,累及自身,重者甚至也许大概可能会造成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而作者的个人素质和威望,更是决定作品影响力和成败的关键。故此看来,这实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败笔之作”。俗语云:“说话说到家,不如吃碗‘渣’”。低头反思,写成了这种东西,即使是再了无写处也全在情理之中。即便这样,我也丝毫不介意,最起码权当是聊做我们“兄弟”二人自己存档的《思旧赋》吧。如因其所固有的备参成分而破天荒幸蒙惠采和惠顾,内中粗陋和浅薄之处,还望海涵。敬请各位贤士既要精研细酌,疏而不漏,又不要将本轶事和私人见解误认为是历史的百分之百的还原和再现;若在不经意间有缘借用时,也切忌“断章取义”,或不顾史实、不负责任,一股脑地超大篇幅地生搬硬套,以至误人子弟,最终辜负习作者真实的良苦用心;更希出于公心,多多提供宝贵意见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