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馆:传统文化的守望
辛明路
小孤山位于大孤山镇东部,村正北是正阳山,正阳山再北是寨山;偏西北为老雕窝、野鸡窝等山岭;偏东北有庵夼、老树夼、山神庙、龙母庙等山坳和古建筑。村南为平缓阶地,青威高速公路东西贯通。路南偏东是梅山,正南是狼窝山,偏西南是蛇窝山。村北、村南皆群山连亘,垒碧叠翠,美景绵延。其中蛇窝山民间传说不断。村里老年人说,蛇窝山上有蛇洞,一条大虫常年蛰伏在里面,后来大虫越长越大,出不来了,只能永久呆在里面。春暖花开的时候,大虫的部分肚皮从石缝里凸出来晒太阳,孩子们顽皮,用木棍抠,把蛇皮抠破了,从此石缝里总是向外流深红色的血水,引得人们纷纷结伴前来探奇。笔者采访于瑞亮、于文臣、于效轩、于效能、于乐松等中老年人,问他们“这是哪年的事”,他们都回答是听他们的老人讲的。传说也是在现实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岩石渗水带颜色,是岩层里含有矿物,说明这里有矿藏。小孤山,大传奇。小孤山村的人文“矿藏”也很丰富,旧社会有“三十六条要饭棍闯天下”的故事、乳山方言俚语里有“小孤山不熊起八里甸”的典故。革命战争年代,小孤山村有八路窝之称。
2016年10月,小孤山乡村记忆馆开馆,这是威海、乳山两级文广新局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乡村记忆馆原为小孤山村于氏祠堂,始建于清末,是一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并保存完整的乡村文化遗产。当年春,时任威海市文广新局局长林强、乳山市文广新局局长张新龙均多次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经威海、乳山两级文广新局党委会相继研究决定,由威海市文管办和乳山文物所负责对于氏祠堂进行全面修缮、由威海市博物馆提供展品和展览技术支持,将小孤山乡村记忆馆建成威海市级乡村记忆工程示范单位。乳山市文联主席焉光陪同威海市文管办的专家多次到小孤山进行实地考察,制订记忆馆建设方案。威乳两级驻村第一书记,住在村里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专家组对施工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多次进行完善修改。按修旧如旧原则,维修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有构件,运用了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保存了历史信息。威海市文广新局局长林强工作另有任用后,新任局长杨万友立即来小孤山村看望乡亲们,部署乡村记忆馆的陈展、利用等工作。随即,威海市博物馆、乳山市文物所根据场地实际布置民俗物件展览。通过农耕物语、商贸流通、岁时节令、民间婚俗、民间育俗、饮食起居、崇信习俗、文体娱乐等陈展单元,展示乳山民间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小孤山乡村记忆馆,总投资23万元,使于氏祠堂这古老的建筑,绽放时代光彩,成为展示胶东传统乡土文化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崭新平台。紧接着,两级文广新局又投资20多万元,把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并采取建立楸树苗基地、发展土鸡养殖等惠民致富措施,体现出文化扶贫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扶助的双重给力。
没有守望,就不会有展望,记忆馆是留住乡愁、留住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也是发展旅游的最佳去处之一。不光是乡村应该办记忆馆,历史渊源深厚的传统行业、企业,也应该创建记忆馆。守得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村庄和企业,走向文明富裕之路将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