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老家有杆秤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7-5-8 9:52:28  ‖  查看2233次  ‖  

    宫照同

                                                                        

    老家有杆秤,有把年头了。

    我上次回家专门找出老秤,还留下了照片。秤砣上印有“阳文”——“广计才元厂”字样,大概是制作厂家。我到网上查了半天,也未找到相关信息。许是原来的厂子已倒,或已更名换姓。无从考究,也不重要了。

    杆秤是手工制作,利用的是杠杆原理,其制作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相传杆秤是范蠡所制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凭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呢?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13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杆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为?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16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人们: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缺一两少,缺二两少,缺三两少寿

    就这样,杆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直至今天,农村还可以找到16两一斤的老木杆秤,市集上也有人用。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 两一斤。其实,16两和10两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老秤1.6两顶新秤1两,斤是一样大的。直到现在,杆秤的制作原理和工艺都没有改变只是目前市面上使用电子秤的居多,木杆秤有些面生了。

    所以,一些杆秤制造商也随着萎靡。我看了一个资料介绍说:即墨市有一杆秤制作世家,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传人已是第五代。该传人也干了30多年,做了大概4万余支杆秤。他最多的时候一年能销售2000支杆秤,如今杆秤的销量每况愈下,一年最多能卖五六百支。杆秤制作面临着手艺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我家老秤是10两一斤的。构造简单,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秤杆、秤砣、秤盘(带秤钩)、秤绳(提秤杆的线绳)。木质秤杆上有两排星,分别对应着两根秤绳。提里根秤绳,看秤杆顶面的星,“出梢”8斤,也就是最多称8斤;提外面的秤绳,看秤杆侧面的星,“出梢”30斤。也就是说我家这杆秤,最多能称30斤。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经常用这杆老秤,称这秤那,确定着各种物品的重量,也在称量着日子,称量着人情世故。

    母亲还用这杆秤激励我们。那些年,每当生产队秋收完,老百姓就可以搞复收,就是到地里拦花生、拦地瓜。尽管那地已被翻腾了几遍,漏网地里的花生地瓜已寥寥无几,但一天下来,还是有收获的。母亲为了鼓励我们姐弟多拦花生,每天回来都要用杆秤,称称各自拦了多少。跟生产队一个价,5分钱一斤。我每次都比姐姐拦得少。一季下来,我和姐姐都能挣几块钱,用来买纸和笔上学,我还可以买两盘鞭炮过年。最主要的是我们拦回的花生舍不得吃,打成花生油,用来补贴全家一年的生计。

    所以,我从小就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地里才有花生和地瓜”,“天道酬勤”,“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道理——感谢母亲,感谢秤杆!

    说到秤杆,不能不想起电视剧《宰相刘老锅》里的主题曲《清官谣》,把秤杆派上了大用场,寓意深远,入木三分,听那歌词:

    天地之间有杆秤

    那秤砣是老百姓

    秤杆子挑江山

    伊而伊而呦

    你就是定盘的星

    什么是功 什么是名

    什么是奸 什么是忠

    嬉笑怒骂路不平 背弯人不弓

    天地之间有杆秤

    那秤砣是老百姓

    秤杆子挑江山

    伊而伊而呦

    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什么是傻 什么是精

    什么是理 什么是情

    留下多少好故事 讲给后人听

    ……

    歌词写得好,唱得也好!

    其实大家小家是一样,一个家庭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秤杆子能挑起江山,就能挑起一个家庭,也能挑起人生。

    母亲就像一杆老秤,挑起了家庭;母亲又用一杆老秤,称量着日子,始终坚守着“公平”二字,严把“称进”、“称出”两道关口:

    “称进”关:记得母亲经常用老秤称量从市集上买回的蔬菜、瓜果、豆腐、肉类和从供销社买回的咸盐等,看看是否短斤缺两。多数情况下是足秤的,母亲很高兴;不够秤的时候也有,母亲则一脸的愤怒,但从不找人算账,说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不过,从此再也不会买此人的东西了。那时确有一些做买卖“耍秤杆”的人,现在也有。这些人都是爱占别人的便宜,用母亲的话说是心术不正,不会得好。当然,这些人比起旧社会的地主恶霸,用 “大斗进小斗出或在秤砣上做手脚的伎俩来剥削百姓,是要好得多、好得多;甚至我觉得比当下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家,也要高尚得多——短斤缺两总不至于伤害性命。

    那时,从生产队分回的东西,母亲也要称量。生产队分粮食,用的都是大磅秤。数量多,母亲就倒出来一份一份地秤,很耐烦。几乎没有短斤缺两的时候。

    “称出”的关口上,母亲把握得更紧。送人东西,母亲总是高秤,宁多勿少。那时街坊邻居不管谁家生猪出栏,或卖或杀,都要挨家送肉,三斤五斤不等,礼尚往来。母亲这次接了人家的5斤肉,下次一定送上5斤多,秤杆总是撅得老高,差点撅着自己的脸。到供销社卖鸡蛋,或母亲去,或让我们去,母亲都会先在家称称。如果到了供销社称的数量跟自己秤的不一样,或多或少,都会提出来。有一次,母亲又到供销社卖鸡蛋,服务员称完后就开钱。母亲一点钱数不对,就问服务员刚才称了多少?服务员说6斤。母亲问对吗?怎么不对?难道少称了不成?服务员有些不耐烦。母亲说,不是少称了,而是多称了。我在家称的是5斤,你许是看差了。服务员再称一次,整整5斤。满脸通红,连说谢谢您,谢谢您!

    记得过去给生产队掰花生,每放开一仓子,生产队先掰出一个标或最后平均算出一个标,即看看10斤带皮花生,能出几斤花生米。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发放回收。如果是谁家赊了,就扣油料;涨了,就奖励成油料。我们家掰花生,母亲看得严,谁也不敢吃。每次往队里送花生米时,母亲一遍一遍地称,一遍一遍地找,就怕哪里漏下些,就怕赊了。结果一季下来,我家掰花生,不但不赊,反而能涨十几斤。奖成油料,母亲高兴,全家高兴。多年后,我反复想:怎么会涨呢?只会赊,不会涨啊!后来恍然:不是我家涨了,而是别家赊了!我家获得的奖励油料,那也是人老实,从嘴里省出来的,按理也不该得。

    母亲把握着一杆老秤,又像是一杆老秤,坚守着生活的“公平”。母亲从不占别人的便宜,从不给别人亏吃。就像《清官谣》里唱的:“什么是功什么是名?什么是奸什么是忠?什么是傻什么是精?什么是理什么是情?”这些在母亲心里,就像镶嵌在秤杆上的星花一样清楚。

    母亲曾说:“一家人撑着门头过日子,就像称秤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耍秤杆’,要能提得起、放得下,最重要的是能提得平。穷与富、成与败、功与过、喜与悲、忧与乐、得与失、自家与别家、自己与他人、眼前与今后、顺境与逆境、遭罪与享福……”记得母亲罗列了很多,好像生活的全部、人生的一切,都可以用秤来称量。母亲还说,“这些都要经受得住,心里要时刻有杆秤,要始终保持平衡。只有这样,才不会撅了秤杆撅了自己的脸,也不会滑了秤砣砸了自己的脚。” 

    “平衡”——平衡太重要了!

    这就是秤杆的“水平”,这就是母亲的境界!

    一杆老秤,称出了家风,称出了品行,秤平了日子。

    回首往事,重温母训,如甘露入心,似醍醐灌顶

    人生的感悟,竟来自于杆秤的启迪

    想想在那些已逝的岁月里,母亲在油盐酱醋柴等生活细节上,在大事大非面前,在生活的关键时刻,有如称秤的一样的敏锐和精准,精心地料理着日子。母亲就是那 “定盘的星”!

    记得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刚刚记事。父亲在外地上班,母亲率领一家8口人,上山挖野菜、刮树皮,下海薅海蒿子,吃糠咽菜,苦度日月。家里唯一顺口的稀粥,算是精食了,我和哥哥姐姐都不能喝,母亲说留给弟弟和老太太,因为他们是一老一小,身体重要。我们只能吃野菜、玉米塞子、花生皮子……食后拉不出屎来,就用“爪子钩抠”。母亲总是说,忍一忍,会好的。现在我们弟兄姊妹们回想起来,一致认为能从六O年里爬出来,算是命大!那时村里饿死多少人啊!如果没有母亲的精打细算、精心料理,我们不一定能从那场灾难里爬出来。

    每每提起此话题,都免不了母亲的一番揪心。母亲说在我们弟兄姊妹中,她最对不起的是我大哥。大哥13岁就下学帮助母亲干活。其实大哥书读得很好,老师们都不舍得。可那时家里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尽管大哥自己说愿意下学帮助家里干活,可母亲还是不能原谅自己,好像是在大哥上学的问题上,自己没有把握好秤杆,犯了一个决策性的错误,耽误了大哥的前程。

    今年母亲过91岁生日时,母亲又提起此事,说对不起大哥,说到伤心处抹眼泪。大哥说,哪有父母对不起儿子的!再说,我现在不是挺好吗。母亲破涕为笑,说,是挺好,你为这个家出力了,做出了贡献。我心里有杆秤。母亲又对我们说,你们当兄弟姊妹的心里也要有杆秤,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你大哥!

    是这样的,“家有长子,国有大臣”,我们历来都拿大哥当父母待。这让大哥很满足,母亲也很欣慰。

    有了大哥的帮助,在后来的日子里,母亲就是头拱地、砸锅卖铁,也要供着我们几个上学。毕业后,二哥当兵,大姐教学,我参加了工作。生活就像那称杆——平平稳稳。

    可不管到什么时候,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干什么,在我们的生活里始终没有忘记父母和大哥。我甚至把母亲的“秤杆理论”用在我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我上次回家,正好在街上碰上一个换豆腐的,敲着木棒,用的还是杆秤。我不由得就想起了我家的杆秤。回家问母亲,咱家的杆秤哪去了?母亲说,怎么想起杆秤了?已经多年不用了。你找找,好像是挂在厢房东墙上。我立马来到厢房,果然发现那杆老秤,静静地躺在墙上。对,是躺着,平直地躺着,不是竖着挂在墙上;墙上有两颗钉,平稳地托着秤杆,秤钩空吊着,秤砣垂在秤杆中间;杆秤就这么平直地躺着,静静地熟睡着……

    我不敢轻易地打扰它。端详许久,才轻手把它取下,生怕惊动了它的梦……

    拿到正房后,用抹布擦净了秤杆,暗红色的秤杆上露出了星花,熠熠发光,似眨巴着眼睛,欲跟我对话……

    “你想称什么东西吗?”

    “不称什么。”

    “那你拿它干什么?”

    “就想看看。”

    “咳,现在谁还用这杆秤啊!”

    原来是母亲在与我说话。

    只见母亲泪眼婆娑,盈着怜惜之光;颤抖着干枯的双手,爱怜地抚摸着秤杆;声音有些哽咽:“现在没人稀罕你了!用的都是电子的,东西往上一放,几斤几两,多少钱,一下子就出来了,连账都不用算。啧啧,真技术!”

    母亲像在对我和杆秤说,又像自语。

    是啊,老秤是用的人少了。我家这杆老秤,也是闲了多年。然而,这只能说是它不再称量物品了,并非是它的失职。现在市场上缺的是杆秤,更显杆秤的德行!

    我家老秤,不仅仅有称量物品之功能,她还能称量日子,称量人心和人生。

    老秤是我家的镇宅之宝,也是我的人生之宝!

    牢记母亲的谆谆教诲:为人处事,要经常称称自己,任何时候都不可“耍秤杆子”,要始终保持平衡。

    对,不要让人生的秤杆向下倾斜,倾斜了,就会滑了秤砣,砸了自己的脚;也不可把人生的秤杆昂得太高,太高了,就会撅了秤杆,戳了自己的脸。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始终保持人生秤杆的平衡——我坚信我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秤砣始终握在我的手中,里进外出只有我说了算,我就是那定盘的星。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