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浅议礼道与孝道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7-7-20 14:37:08  ‖  查看2500次  ‖  

                                                                徐振武

     

        仁义礼智信,据传最初是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儒家文化传播的“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其中“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重礼是山东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乳山五城联创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山人的礼道是有目共睹的,好客是乳山人固有的特质,不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是古今中外,凡到过乳山这方热土的国内外友人,无不啧啧称赞,魅力的乳山人热情、友善、文明、爽直、诚信,有十足“山东棒子”的味道。谈到礼道,恐怕有人讲这是“陈规陋习”,这话是极端错误的。“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具体表现,就是“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叫做“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叫做“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现和直观展现。

    有一个青年人在大街上碰到了他的二伯父随口问道:“二大爷,您吃(饭)了吗?”,“知道还用问”。看起来,是个笑话,但在生活中确有此事。虽说他二大爷有些反驳,那是口病语,必要的问候是要有的。当然,还有极少数人礼节礼貌有所差池。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有个真实故事,一小青年骑着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行至乳山寨镇人石村时碰到一老者,高声问道:“哎!到方前山(那时的海阳县境域)还有多远”?老者回答:“嗯,三千多丈”。“怎么不讲里讲丈?”“哼!这里讲丈,不讲里(理),讲理(礼)你还应该下车问路呀”。你看小青年既没有对老者称呼大爷,又骑在自行车上问路,多没礼貌。就现在也一样,有部分自驾车的人应该下车问路,但他在车里面打开车窗问路是很没有礼貌的。笔者参加工作后,在大兴自行车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每次回到家乡村头儿,都是下车赶着自行车走将近一华里回家的,见到乡亲们热情打招呼,有的则呼啸而过,很失礼道。过去笔者与驾驶员曾多次长途外出,都是要求司机必须下车问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现在有些个别人,甚至学历很高的人,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识,生活中根本没有礼道可谈。见到长辈没有一声问候擦肩而过,甚至连住在对门的邻居也不搭腔。有人碰到他的亲娘舅也不吱声,旁人提醒他怎么见到你舅也不说个话,他振振有词:我不憙那一经(不好喜的意思)。这在笔者小的时候,如果碰到叔叔大爷不吱声,是会受到街坊邻居白眼和指责的,说你没有家教。有的听到长辈乃至他的父母说话有点高声时,说你叫唤什么,好像“叫唤”一词在乳山地区是指驴的叫声。在工作和生活中,礼貌用语非常重要。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比如在得到别人帮助时,应说“谢谢”,不能悄然离开;不小心误伤别人时要说声“对不起”;互相打电话时要说“您好,您贵姓”,不能直呼“你姓什么”,曾经有个同志打电话给对方“你免贵姓宋吗宋经理”,闹出了路人皆知的笑话,当然他是无知的表现。家庭称呼中,说话前应称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不能直呼名字或你他,对弟弟妹妹学前可以叫乳名,上学后应叫学名;外出遇到大的岁数,可称“老爷爷”、“老奶奶”、“大爷”、“叔叔”、“阿姨”,不能20多岁遇着60多岁叫“大哥”或“大姐”、20多岁遇着30多岁叫“大叔”或“大姨”,令对方反感。也可以称“师傅”、“老师傅”、“先生”、“同志”等等。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穗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有素质的人向来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彬彬有礼的。在工作中,同志之间、员工之间、干群之间要和睦相处,说话和气,对人要有礼道,不为一点小事争吵,影响团结,败坏自己的名声。俗话说“冲动就是魔鬼,涵养才是硬道理”,“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在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争吵中无论谁的对与错都各退让一步,海阔天空,不能为点小事,反目为仇,酿成大错。“礼貌待人、谦恭用语”,不仅语言上要有礼貌,肢体行为也要得体。“礼”指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工作中要尊重领导、尊重没有职务的老同志,甚至要尊重比你岁数小的同志,常言说的好“夹起尾巴做人,翘起尾巴做事”少说多做,这样你在社会中才有威信。在一些重要场所或公共场所,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比如陪同领导去会见客人,当客人到达时,你不能一个箭步冲到前面先于领导跟客人握手,这是自身素质较差的表现。跟女同志握手男同志不要下手太猛,轻轻一握即可,也不要长时间不松手。有个词语叫做“礼让三先”,当你跟很多人上楼梯或乘车时,理应让老人、儿童、女士先上,然后自己才能上。乘车中遇到年纪较大的、行动不便的、孕妇或抱小孩的,不论你的岁数有多大,只要你的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都要让座。在公共场所,不能穿着龌龊邋遢,穿戴得体,整洁干净,不能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脏话连篇等。无论家宴或参加社会其它宴会,非常忌讳的是:不能在众人面前抠鼻子、扭鼻涕(即便小感冒流鼻涕应到卫生间背后处理)、剪指甲、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用手触摸;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别人,更不能在菜盘中乱挑乱拣等不良动作,这是最起码的基本素质。人人自觉参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之花盛开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到文明“四不行动”,走路不闯红灯,吃饭不剩饭菜,上网不说脏话,旅游不扔垃圾。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生命品格的终极评判。在传统道德的理念中,“孝道”始终摆在第一位。没有天,哪有地?!没有父母,哪有我们?!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根源,是我们一生中永恒的至亲至爱,更是血浓于水的骨肉情缘。家庭生活中要孝敬老人,百教孝为先,上有老,下有子才是“孝”字。递给父母或老人东西时,应双手捧上,不能单手递给。笔者应该说是个大孝子,记得年轻时在育黎镇汪水村出民工时,一天晚上队里改善伙食,包的水饺,别人都把自己分得一份全吃光,笔者却尝了尝没舍得吃,想起了父母亲(因那时家庭生活困难),一人带着水饺连夜步行(那时有自行车的家庭寥寥无几)往老家赶。汪水离老家近40华里,当走到车村离家还有三华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从西北方面天空,翻腾的乌云,炸天的响雷,倾盆的大雨,如放“洪闸”般的滚将而来,对当时只有19岁的笔者,束手无策,几乎放声大哭。在这紧急时节,车村村一大哥外出归来碰到我,将自己的雨衣让给了笔者,后来打听大哥姓郭,当面口头表示深深的感谢,并归还了雨具。这事虽小,这感恩的心永远装在肚子里,印在脑子里。笔者20左右岁时分别在育黎镇的汪水、、龙角山、社庄、宅子夼、崖子镇下肖家等村出过民工,每次改善生活都是包水饺,次次不落的都是连夜步行回家(最远路程接近60多华里,最近也是40华里)给父母送水饺,天不亮还要赶回去不耽误上工,那时同伴戏称笔者,叫做“夜行军,跑早操”。父母含辛茹苦,操劳一生,曾经为社会做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尽心尽责历尽艰辛,他们把终生的爱都倾注在子女身上,那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博大厚重的情怀,无不在每个子女的心灵留下刻骨记忆。平日里有点好吃的,笔者首先想到父母,一直这样,兄弟姐妹都知道笔者的“秉性”,母亲去世的当天笔者在跟前,她说了一句肺腑话,我知道俺三儿最孝顺,你们兄弟姐妹都孝顺。孝敬父母和长辈乃人性的本真,赡养父母乃天经地义。不尽孝道,天理难容。一个不尽孝道的人,不是人性扭曲就是良知泯灭,其品德和道义无从谈起。父母在世时,极个别人把父母视为“累赘”,生活中一分钱都不舍得给,甚至经常打骂,而父母去世后,又大搞封建迷信,扎什么金山银山、金斗银斗、楼舎厨具、高档汽车等等,不惜“慷慨解囊”,说穿了,他就是幻想老去的父母在天有灵庇护他的子女而已。这种不轨的行为会影响你的下一代,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你怎样对待父母,将来可能你的子女也会怎样对待你。这种人必定遭到众人唾弃和舆论的谴责,最终必定会遭到报应。孝道需要真情的付出,心灵的投入,品格的支撑,时光的检验。孝道拒绝作秀表演,拒绝虚情假义,拒绝利益当头,拒绝扯皮推诿。当然,笔者个人认为,对待父母不但要有物质上的孝顺,更多的应体现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关怀。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曾经唱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词作者车行在1995年父亲去世后的悲痛中,凝视着父亲的照片,他想到了孩童时期骑在父亲背上的欢笑,想到风雨中父亲送他上学的身影,想到从军时父亲在车站的深情叮嘱,想到父亲在信中句句力透纸背的话语······自责只顾自己忙工作,没有在父亲健康时,多陪陪他唠唠嗑、倒杯茶、洗洗脚······这些都不难做到,想到多少人不以为然啊!在这种状态下,他写出的歌词几经修改都不满意。一次在途中火车上看到大包小包回乡探亲的游子,听到老人喃喃对儿子的思念,看着,听着渐入佳境,灵感一动,在火车上用信纸一鼓作气将歌词写好。1998年,我们威海人戚建波老师接到了车行的歌词,,看完歌词他感动的哭了,曲调也随之酝酿出来了。戚建波是个感情丰富而激烈的人,歌曲谱完后,他常常唱给朋友听,每次都会吧自己和朋友唱哭。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由蔡国庆、陈红、江涛、张迈四人演唱《常回家看看》。歌曲不仅朗朗上口,曲调优美,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心声。现在老人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缺的是精神,是儿女的亲情慰藉。提醒现在忙碌的青年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愿多回家看看老人。此歌曲荣获了1999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歌曲类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全国广播新歌金奖、华语“榜中榜”最佳作词奖。笔者已进入不惑之年,经过怎样孝敬老人的年代和抚养后代的那些经历,当时听着《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感触颇深,热泪盈眶,不能自拔。有些年轻人只是把她当成唱歌而唱歌,没有真正领会其歌词的深意。“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人父的笔者,深有体会。笔者虽能唱好多老歌曲,但走调,有时忘词,就是唱《常回家看看》基本不走调,词也能记住,非常深情。笔者的父亲先后患过脑血栓、半身不遂、脑萎缩三进医院,于1996年病逝的,时年才76岁。特别是得病的后一年,每逢过年过节听说我们要回去,父亲总是拖着一条不听使唤的腿脚(由于半身不遂的原因),走向离家一华里的大河边(指乳山河)或村东头的东井边等我们,有时间见不到我们人影,来回走好几趟。我们走时,父亲跟母亲等我们车离去好远,才转身回家,眼里总是噙着泪花,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图的是全家团圆,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们想念自己的子女,迫切希望子女多留在身边陪陪自己。笔者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也是含着眼泪写完的。“敬”字怎么写的,左边上下“草句”,右边“反文”组成,意思是说草句之言在父母跟前,一句不能乱说,即便父母言语有些错误,当面也不能顶撞,事后耐心解释。你如果按“孝敬”二字的字义去做,你就是一个大孝子。当然,“子不孝父之过”,看来对年轻人的“孝道”传统教育,应成为现代人的当务之急,“孝道”是子女人生必修的课程。

    每个子女不论岁数有多大,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有父母就有家。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还是漂洋过海,家永远留着我们温暖的归宿,家里也有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哪怕你工作再忙,路途再远,抽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长辈沐浴在最温暖的阳光里,接受最亲情最挚爱的慰藉。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