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闲言拉语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7-11-2 14:19:11  ‖  查看2205次  ‖  

                                                                                                                徐振武

     

           由于工作性质,笔者曾经到过全国好多地方,目睹了各地的风俗习惯,领略了祖国四面八方的“南腔北调”,其语声、语调、语音反差很大,现仅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供读者分享。比如东北的辽宁省,有的地方四、十不分,把十四、四十统读为“四四”;四川人将大街读成“大gai”,蒋介石读成“蒋gai石”等等;湖北人叫奶奶是“婆婆”,婆婆在我们地区应该是媳妇对丈夫母亲的称呼,叫孩子是“xie子”;在桂林旅游时,导游要我们称他“gouzai”,究竟是朋友呢,还是导游的意思?当时问他没有回答,至今是个谜;陕甘宁部分地区加山西省人,将我读成“e”,“你去干什么了?”说成“你去做‘sheng’(甚)”,你这个人说成“你这个reng(人)”,咱们走吧,本来“走”应读第三声,而把它读成很重的第四声,“我们走啊”。语言最为复杂的,而且特别难懂是华东及华南沿海地区的语言,说普通话基本标准当属黑龙江人、北京人。中原及北方人的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能听得懂。我们山东人由于说话直爽、简单,土话叫做“嘎巴谰(音)脆”,不拖泥带水。比方问你干什么去?我到厕所小便一下,变成了“么?”,“尿”,只两个字就概括了意思。当然山东西部地区跟东部地区的语言相差很大。下面说几个小故事,没有主题意向,仅供“开心一刻”。

                                   

                                                                                                           锔锅人

          小的时候,笔者生活在农村,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到大街上“锔锅唻!”、“锔盆唻!”的吆喝声,那时锔锅锔盆的人大都来自山东章丘县的。锔锅人一般上穿着粗布方格褂,下穿一条蓝色或黑色小机布丢裆裤,脚蹬一双黑色纳底鞋,头戴“瓜撇帽”,肩挑一副担子,前后木箱装有锔锅、锔盆所需工具与锔子等。有一天,锔锅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锔锅唻!”、“锔盆唻!”,忽然听到“嘭”的一声,不小心被大街一块石头绊倒了,东西洒了满地。此时一乡亲急忙上前将锔锅人扶起,并问道:“你怎么了同志?”,“爹(跌)倒了”,“哎!你怎么骂人”,“爷(也)不敢”,辈分进一步升级。气的哪位乡亲直瞪眼,心想,我把你扶了起来,不感谢不要紧,还骂我,刚想发作,另一位乡亲告诉他不是骂人,是他那口音所造成的,不要介意。经解释后,那位乡亲才明白过来,并帮助锔锅人将散落在地上的东西收了起来。

     

                                                                                                          买竹竿

          从前,有个伙计名唤李四,在掌柜家打杂。在接近有蚊子的一个夏天,掌柜对李四说:“你到集(市)上买竹竿去”,李四接到掌柜给的钱后,应声而去。李四在买到一挂猪肝后,剩下了一少部分钱。看到一边摊位上有卖熟猪头肉的,那喷脑香的诱惑,“馋虫”实在难以抑制。心想掌柜给的钱可能正好,也许接近这个钱数,剩这点钱可能就不要了,于是用剩下的那点钱买了一只熟猪耳朵,用纸包了包,装在布兜里。回家以后,掌柜一看,李四手中提着一挂猪肝,没见到竹竿,即时勃然大怒,厉声斥责:“我叫你买‘竹竿’,你怎么买的是‘猪肝’,你的耳朵哪去了”。李四听后心里嘀咕,掌柜神机妙算,他怎么知道我买了一只猪耳朵,喃喃地说:“装在布兜里”,李四随即将熟猪耳朵从布兜里拿了出来,交给了掌柜。掌柜看后笑了笑,“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好挂蚊帐了,叫你买挂蚊帐的竹竿,你却买了它,那样,你回去重买吧。你把猪肝交给厨房,猪耳朵你就留下吧”。李四会意,高高兴兴买竹竿去了。


                                

                                                                                                         量布尺


          1984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地同全国一样,涌现出一大批做布匹买卖的小商小贩,每逢集日,就有一支不约而同的卖布队伍,骑着崭新大金鹿自行车,带着一大包布匹,浩浩荡荡奔赴集市场,摆下了几趟长长摊位,吆三喝四,飞快的用尺子给买主量好所需布料。那时除了村有成衣铺或缝纫组做衣服外,不少家庭都有缝纫机,到集市上扯上当意的布料回家自己做。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你到集市上看基本都是卖的成品衣,偶尔也有卖布的。话说当年有一天,该君骑自行车赶集卖布傍晚回来,妻子已将晚饭端上了饭桌。吃饭中,该君突然尖叫起来:“唉!可伤了,老婆,我走到半道拉泼屎,忘吃(尺)了”,“怎么拉泼屎忘吃了?”老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诧异道。“不是,凉不吃(量布尺)”,该君继续解释。老婆更加糊涂了,气愤的说:“你凉不吃,你就捎热儿吃吧!说的啥话,稀里糊涂,没有正经气”。该君纠正道:“是量布的尺,我说话说急了,在返回途中,我把自行车锁在路边,怕别人将尺子拿走,随身带进山沟里,解完手忘在山沟里”。“我当什么事,值得大惊小怪吗!丢就丢了,再买把不就得了”老婆呛道。



                                                                                                         吃芋头


           1964年,党中央派出工作队分别奔赴农村、城市开展轰轰烈烈的“四清”运动。“四清”运动在农村主要内容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后期在城市“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那时派往农村的“四清”工作队实行派饭制,派饭对象一般安排在出身好、根子正的贫下中农积极分子家中。工作队的成员大部分为国家干部新闻界记者及其他人员,一般都是大学生,很少吃到“农家饭”。轮到谁家,一般早晨地瓜玉米饼子就咸菜,条件好的家庭,中午馒头,晚上面条。当时“四清”工作队四名同志早晨派到一户贫下中农家中,烀的芋头,由于他们从来没见过芋头是什么样子,不知怎么吃就问房东:“这是什么?”房东回答:“芋头”,“怎么吃?”,“扒(剥)皮吃”房东回应。于是,四位同志根据房东的说法吃了起来,觉得非常难咽,不知所措。而后房东大嫂又端上了地瓜,一看场面笑了,芋头瓤放在一边没吃,却把芋头皮吃掉了,怪不得他们停下不吃了,经过房东大嫂纠正了吃法后,他们吃的津津有味,这种现象就发生在笔者的故乡。当时一些城里人或大学生或外地人不认识芋头的比比皆是,有的误把麦苗当成韭菜也不是什么笑话。不说那时,就说1990年近的,笔者所在单位与辽宁省本溪钢铁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对方办公室有个李主任,他就不认识芋头,他说荷花一般在水里,没见过旱地的荷花,经笔者解释,才知道是芋头。有一次,在他来乳山做客后,笔者驱车陪同李主任等一干客人去青岛的途中(那时没有高速公路,走的204省道),半道下车小解,看到一片绿油油麦苗时,他问笔者,怎么山东栽这么多韭菜,笔者对他说,这不是韭菜是麦苗,这是笔者亲身经历过的。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