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乳山 姜天成整理
大凡华人华裔,均自豪地称为炎黄子孙。何故?探究中华之姓氏,大多为炎帝和黄帝后裔。泱泱中华大国,姓氏上百成千。如此繁多之姓氏,探其渊源有一定规律可寻。细究之,大致不外乎以地为姓,以名为姓,因故改姓、姜姓排生和姬姓排生等情况。现分述如下:
一、以地为姓:(共171姓)
具体可细分为:以生地为姓、以封地为姓、以居地为姓和以食采地为姓四种情况。
(一)以生地为姓:(4姓)
1、姜姓:始祖炎帝(神农氏)。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姜姓出自神农氏。神农生于烈山(也称烈山氏),长于姜水,以地为姓。
2、姬姓:始祖黄帝。据《帝王世纪》、《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黄帝生于姬水,遂以姬为姓。周王族是黄帝后裔,姬姓之始。
3、伊姓:始祖为帝尧。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帝尧生于伊水,姓伊祁氏,其后人遂以伊为姓。
4、姚姓:始祖帝舜。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瞽瞍生舜于姚墟,舜继尧后为帝,其子孙以其生地名姚为姓。
(二)以封地为姓:(132姓)
1、赵姓: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书所记,伯益的后代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功,周穆王把赵城封给他,其子孙遂以赵为姓。
2、郑姓:据《元和姓纂》所记,周厉王少子友受封于郑,其后人遂以郑为姓。
3、冯姓:据《元和姓纂》所记,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受封于冯地,其子孙遂以冯为姓。
4、蒋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周公旦之子伯齡封于蒋,其子孙遂以蒋为姓。
5、沈姓:据《元和姓纂》所记,周文王之子聃季封于沈,其后代遂以沈为姓。
6、韩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韩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少子叔虞之后代毕万受封于韩源,其子孙遂以韩为姓。
7、杨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周宣王之子尚父封于杨邑,号曰杨侯,其子孙以杨为姓。
8、朱姓:据《姓苑》所记,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地,其子孙去掉邾右边的“阝”(邑)旁,以朱为姓。
9、秦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记:“秦姓系出自赢姓。”伯益的后代赢非子,为周孝王放牧马群有功,封于秦地,其子孙以秦为姓。
10、魏姓:据《元和姓纂》所记,周文王后裔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受封于魏,其子孙以魏为姓。
11、陶姓:据《元和姓纂》所记,尧称帝前,先封于唐,后封于陶。尧之后世子孙有一支以陶为姓。
12、戚姓:据《姓谱》所记,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其后代遂以戚为姓。
13、谢姓:据《史记》所记,春秋时周宣王封其舅申伯于谢,其后代遂以谢为姓。
14、云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记,炎帝后裔祝融在帝喾进为火正官,受封于妘罗地,其后代去掉妘字之女旁,改姓云。
15、潘姓:据《广韵》所记,周文王的后裔受封于毕,建立毕国,称毕公高。毕公高封小儿子于潘。其后世子孙以潘为姓。
16、彭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颛顼后裔陆终之第三子篯铿受封于彭,是为彭祖,传说他活了800岁,其子孙以彭为姓。
17、郎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记,鲁靌公之子费伯在郎地建郎邑,其子孙以郎为姓。
18、马姓:据《元和姓纂》记载,战国时之名将赵奢任田税官,公正廉明,不畏权势,严格执行税收制度。后来受命领兵救援韩国,战胜秦国,受封于马服地方,其后世子孙省去“服”字,以马为姓。
19、苗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楚国令尹斗椒之子贲皇受封于苗地,其后代遂以苗为姓。
20、枊姓:据《广韵》记载,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姬展,其孙名无骇,以祖父名展为姓。展无骇生子展禽,展禽受封于柳下,遂改为柳姓,称柳下季。柳下季品行端庄,知书达理,名重于诸侯,死后谥惠,称柳下惠。据说,他有坐怀不乱之德。
21、酆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的小儿子姬封,周克商后受封于鄷邑,其后人遂以鄷为姓。
22、鲍姓:据《元和姓纂》所记,大禹之后裔敬叔,春秋时在齐国任大夫,受齐侯之封,封于鲍邑,称鲍敬叔。他的儿子牙开始以封地鲍为姓,即鲍叔牙。
23、唐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唐姓出自唐陶氏。舜封尧子丹朱于唐,其子孙遂以唐为姓。又一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叔虞之后代以唐为姓。
24、岑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封其弟姬渠于岑,为子爵,世称岑子,其后代以岑为姓。
25、滕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周武王封弟叔绣于滕,其后代以滕为姓。
26、毕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期,周文王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于毕公爵,世称毕公高,其子孙以毕为姓。
27、郝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殷朝时期,殷王乙封子期于郝,其子孙遂以郝为姓。
28、邬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国人祁藏受封于邬,世称邬藏,其子孙袭用邬姓。
29、常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之子康叔分封其子于常邑,居常邑的这部分后人,以常为姓。
30、于姓:据《广韵》记载,周武王封其子于邘,世称邘叔,其子孙去邘字的“阝”(邑)旁,以于为姓。
31、时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商王朝之后裔宋国公子来受封于时邑,其子孙以封邑为姓。
32、傅姓: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人以傅为姓。
33、皮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周公之后裔鲁献公之子仲山甫辅佐周宣王有功,受封于樊国,称樊侯,其子孙遂以樊为姓。樊侯之后代有一人受封于皮邑,时称樊仲皮,其子孙有的以皮为姓。
34、卞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世称曹叔振铎。曹叔振铎之后人中有一勇士名庄,受封于卞邑,称卞庄子,其后人以卞为姓。
35、康姓:据《元和姓纂》所记,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于康,世称康叔,其后人以康为姓。
36、平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战国时韩哀侯之子受封于平邑,韩亡后,其子孙以平为姓。
37、尹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少昊帝之子殷受封于尹城,称尹殷,其子孙以尹为姓。
38、召姓:据《氏族博考》记载,春秋时召与邵本为一姓,后分为二。又据《元和姓纂》所记,周武王封其庶弟姬奭于召地,称召公。召公的子孙以祖先的封地召为姓。
39、邵姓:召公的后人中有的在召旁加邑(阝),表示封邑之意,遂组成邵字,以为姓。
40、毛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之子伯聃,受封于毛邑,其后世子孙以毛为姓。
41、臧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鲁孝公之子驱受封于臧地,其子孙以臧为姓。
42、谈姓:据《姓苑》记载,殷商亡国后,商之后人受武王之封建立宋国。宋国传36世,有一人名谈居,因 受封于谈而得名,其后世子孙以谈为姓。
43、庞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代,有一人受封于庞地,其后人遂以庞为姓。
44、屈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楚武王之子瑕受封于屈地,其子孙以屈为姓。
45、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帝尧之后人先封于唐,建立唐国,因不服从周朝号令,被周公旦所灭,改封于杜城,其后人以杜为姓。
46、贾姓:据《姓苑》记载,西周时周康王封唐叔虞之少子公明于贾,称贾伯,其后代遂以贾为姓。
47、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公旦之后裔有的受封于颜邑,其子孙遂以颜为姓。
48、郭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周武王灭商后,封虢仲于东虢,封虢叔于西虢,号曰二虢,后来西虢改号郭,其后人遂以郭为姓。
49、梅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殷商时期有梅伯,后被纣王所杀。周武克商后,封梅伯之后人于黄梅,其后人以梅为姓。
50、钟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其后人为钟吾氏或钟氏。”是为钟氏之始。
51、徐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地,其子孙遂以徐为姓。
52、高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姜太公裔孙齐文公之子封于高地,世称公子高,其子孙以高为姓。
53、蔡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周文王之子叔度封于蔡,称蔡叔度,其子孙以蔡为姓。
54、樊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后裔仲山甫,在周宣王时任卿士,受封于樊地,其子孙以樊为姓。
55、卢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姜太公裔孙名傒,受封于卢,其后人以卢为姓。
56、虞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舜帝之子商均受封于虞城,其子孙以虞为姓。又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太王之次子仲雍的庶孙封于虞,其后人以虞为姓。
57、裘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卫国有一位大夫受封于裘地,其子孙遂以裘为姓。
58、诸姓:据《姓苑》所记,春秋时鲁国有诸邑,在诸邑任官职,受俸禄之大夫的子孙以诸为姓。
59、单姓: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少子臻于单邑,称单伯,其子孙以单为姓。
60、崔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国齐丁公之子季子以崔为领地,其后人遂以崔为姓。
61、程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颛顼之重孙黎为司火之官,受封于程地,称程伯,其子孙以程为姓。
62、裴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裴姓系出赢姓,伯益之裔孙受封于裴邑,其后人去邑从衣,改为裴,并以裴为姓。
63、陆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齐宣王之子国通,封于陆邑,其后人以陆为姓。
64、荣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文王大夫夷公受封于荣邑,其后人以荣为姓。
65、翁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昭王庶子受封于翁山,其后人以翁为姓。
66、羊姓:据《通志·氏族略》、《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羊姓出自祁姓。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受封于羊舌,称羊舌氏,其后人去掉舌字,以为羊姓。
67、於姓:据《世本》记载,黄帝时有一位大臣,因有功受封于於,遂名於则,其子孙以於为姓。
68、甄姓:据《百家姓考略》、《元和姓纂》记载,皋陶的次子仲甄在夏朝时为卿受封于甄,其子孙以甄为姓。
69、封姓:据《姓苑》所记,炎帝裔孙名钜,为黄帝师,夏朝时封其后代于封父,其子孙以封为姓。
70、靳姓: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楚怀王有侍臣名尚,受封于靳江称靳尚,其子孙以靳为姓。
71、邴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封于邴,其后人以邴为姓。
72、井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虞国有人受封于井邑,称井伯,其后代以井为姓。
73、谷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时封颛顼后裔于秦谷,其后代遂以谷为姓。
74、蓬姓:据《万姓统谱》《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初封君王之支庶子孙于蓬州,其后代遂以蓬为姓。
75、郗姓:据《姓氏考略》、《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少昊氏之后裔于郗,其子孙以郗为姓。
76、宁姓:据《姓氏考略》记载, 卫国卫成公之子季亶受封于宁邑,其后世子孙遂以祖上之封邑为姓。
77、栾姓:据《世本》所记,春秋时晋靖侯的孙子宾,受封于栾邑,其后代遂以栾为姓。
78、刘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帝尧陶唐氏之后人,有的被受封于刘地,其后人遂以刘为姓。
79、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的一个儿子封于郜,其后人遂以郜为姓。
80、薄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薄姓,系屈在薄姑氏。又一说,春秋时,宋国有一位大夫受封于薄,其子孙遂以薄为姓。
81、怀性: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叔虞于怀,后又改封于晋,叔虞之后人,有一支以怀为姓。
82、蒲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夏代封帝舜之后裔于州蒲,其子孙以蒲为姓。
83、邰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帝尧封后稷于邰,其子孙以邰为姓。
84、鄂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楚王子封于鄂,称鄂王,其子孙以鄂为姓。
85、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穆公之少子封于韩,建立韩国。传至韩厥,其玄孙名康,仕于赵国,受封于蔺,其子孙遂以蔺为姓。
86、蒙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夏朝初封颛顼之后人于蒙双,其子孙遂以蒙为姓。
87、双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颛顼帝之裔孙受封于双蒙城,其子孙后代,以双为姓。
88、堵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泄寇封于堵邑,世称堵泄寇,其后人以堵为姓。
89、冉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初周文王少子季载受封于聃
称聃季载,其后代去掉聃之去耳旁,以冉为姓。
90、雍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周文王子被封于雍,称雍伯,其后人以雍为姓。
91、濮姓:据《路史》记载,虞舜的子孙封于濮地,其后人以濮为姓。又据《姓苑》所记,春秋时卫国有一位大夫受封于濮地,其子孙以濮为姓。
92、通姓: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巴国有一位大夫封于通州,其子孙遂以通为姓。
93、燕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朝封黄帝后裔伯倏于燕,其后人以燕为姓。
94、冀姓: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郤芮因迎立晋惠公有功,被封于冀,世称冀芮。他的子孙以封邑命姓,称冀姓。
95、温姓: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子叔虞于唐,故称唐叔虞。唐叔虞之后人中的一支受封于温地,这一支以温为姓。
96、瞿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商朝有个大夫因受封于瞿上,从而名瞿父,其子孙遂以瞿为姓。
97、阎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西周初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其后代遂以阎为姓。
98、慎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白公胜之后人受封于慎邑,其子孙遂以慎为姓。
99、戈姓:据《姓谱》记载,夏朝时封同姓人于戈,其后人遂以戈为姓。
100、廖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商朝时封黄帝之后人叔安于廖,其子孙遂以廖为姓。
101、暨姓:据《姓考》记载,颛顼帝之后裔陆终的儿子名箴,受封于大彭为大彭氏。在商代,大彭之后人有的受封于诸暨,其后人有的姓诸,有的姓暨。
102、阙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有阙党邑,有人受封于此地,则以阙为姓。
103、欧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姓谱》等书所记,春秋时越王勾践之裔孙越王元疆之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南,称欧阳亭侯,其后人有的以欧为姓。
104、蔚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代郑国公子翩受封于蔚邑,世称蔚翩,其后世子孙遂以祖上之封邑蔚为姓。
105、辛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夏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封其支庶子于莘,莘与辛音相近,其后人遂以辛为姓。
106、阚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大夫止封于阚称阚止,其后人以阚为姓。
107、聂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齐丁公封其支庶子于聂城,其子孙以封地聂为姓。
108、饶姓: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悼王六年封长安君于饶,其子孙遂以饶为姓。
109、曾姓:据《世本》、《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夏少康帝封儿子曲烈于鄫,其后人以鄫为姓,后来去掉邑(阝)旁,改为姓曾。
110、毋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毋姓“系出田氏。”齐宣王封弟于毋邱,以延续对其祖先胡公满的祭祀,从此其后代分为三姓:一支姓胡毋,一支姓毋邱,一支姓毋。
111、查姓:据《百家姓考略》、《姓苑》等书记载,春秋时,齐顷公封其子于楂,其后世子孙以楂为姓,后来去掉木旁,改为姓查。
112、红姓:据《元和姓纂》所记,汉高祖刘邦之后人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被封为休侯,后又封于红,称红侯富,其子孙以红为姓。
113、逯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秦国公族封于逯,其后人以逯为姓。
114、盖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受封于盖邑,其后人以盖为姓。
115、令狐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有孙毕万,春秋时任晋国大夫,他的曾孙魏颗是一员猛将,受封于令狐邑,其后人遂以令狐为姓。
116、楚姓:据《姓苑》所记,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其后人遂以楚为姓。
117、汝姓:据《姓源》所记,东周初期,周平王封小儿子于汝邑,其后人遂以汝为姓。
118、段干姓:据《史记》、《姓氏考略》等书记载,春秋时哲学家李聘之裔孙李宗在魏国为将,他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
119、羊舌姓:据《元和姓纂》所记,春秋时晋国晋靖侯之后人有的受封于羊舌邑,其子孙遂以羊舌为姓。
120、缑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时有大夫受封于缑邑,其后世子孙遂以缑为姓。
121、亢姓:据《战国策》所记,春秋时有一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其后人以亢为姓。
122、后姓: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鲁孝公八世孙成叔受封于郈邑,其后人去掉郈字的邑(阝)旁,以后为姓。
123、梁丘姓:据《尚友录》所记,春秋时齐国有一个大夫受封于梁丘,其后人以梁丘为姓。
124、谯姓:据《元和姓纂》所记,周文王后裔支庶子孙有一支受封于谯,其后人以谯为姓。
125、阳姓:据《广韵》所记,东周时周景王封其小儿子于阳樊,其后人因避祸乱,到了燕国,以祖上之封地阳字为姓。
126、邓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殷王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其后人以邓为姓。
127、蓝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蓝姓系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128、吕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吕姓系出姜姓,神农后裔伯夷任尧掌礼,佐禹治水封于吕,其后人遂以吕为姓。
129、费姓:费姓出自嬴姓,伯益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其后裔遂以费为姓。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鲁桓公之子季友在鲁僖公时作鲁国宰相,受封于费,其子孙以费为姓。
130、狄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成王封弟孝伯于狄城,其后代子孙以狄为姓。
131、巩姓:据《潜夫论》记载,周朝周敬王时有一个同族卿士简公封于巩,称巩简公,其后人以巩为姓。
132、范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帝尧之后裔刘累其裔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步兵),遂为士氏,称士蒍,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
(三)以居地为姓:(26姓)
1、湛姓:据《姓氏寻源》记载,春秋时居住在湛地之人以湛为姓。
2、危姓:据《潜夫论》记载,舜帝时期,在江西鄱阳一带有三苗族人居住,因参与朱丹与舜争位,舜帝将三苗族迁至甘肃危山一带,三苗后人遂以危为姓。
3、鄂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晋侯光居于鄂,其子孙以鄂为姓。
4、水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禹之孙留居会嵇,以水为姓。又据《姓氏五书》所记,古代称江、河、湖泊为水国,岸边居民有的以水为姓。
5、南门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古时居住在南城门一带之居民,有的以南门为姓。
6、莫姓:据《百家姓考略》、《三郡记》等书记载,莫姓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颛顼尝造鄚阳城,其后人去掉鄚字之邑(阝)旁,以莫为姓。
7、左丘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有个地方叫左丘,当时有个叫明的人居于此地,遂以左丘为姓,称左丘明,其后人皆以左丘为姓。
8、乔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守灵之人,遂以山名桥字为姓,后人又简化为乔。
9、党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党姓出自夏后氏,夏禹后裔,世居党项,遂以党为姓。
10、郏姓:据《元和姓纂》所记,周王族后裔,有的人定居于郏,遂以郏为姓。
11、澹台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弟子灭明,居于澹台,遂以澹台为姓,称澹台灭明。
12、隆姓: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有个地方名隆邑,居于此地或封于此地者,以隆为姓。
13、濮阳姓:据《陈留风俗传》、《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春秋时郑国公族大夫居于濮水之阳,其族遂以濮阳为姓。
14、涂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古有涂水,即今天之滁河,发源于安徽东部滁县,古代居住在涂水岸上之人,以涂为姓。
15、东郭姓:据《姓谱》所记,周朝时一座城有内城和外城,外城称郭。当时齐国公族大夫有位居在国都临淄东郭的称东郭大夫,后来又称东郭氏,其后人遂以东郭为姓。
16、东门姓:据《左传》记载,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庄公之子遂,字襄仲,居住在东门,称东门襄仲,其后代遂以东门为姓。
17、西门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西门,其后世子孙便以西门为姓。
18、南宫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之子仲孙闵,居住在南门,其后人遂以南宫为姓。
19、翟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黄帝的后裔居于翟地,遂以翟为姓。
20、养姓:据《姓氏考略》、《左传·昭公三十年》等书记载,春秋时吴国公子掩余烛庸逃到楚国,楚王让他们在养地居住,其后世子孙遂以养为姓。
21、闾丘姓:据《古今姓氏辩证》记载,春秋时有一个大夫名婴在闾丘居住,时称闾丘婴,其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22、那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有权国,楚武王灭权国,将权国人迁往那处,其后人以那为姓。
23、汲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汲姓出自姬姓。春秋时,周文王之后人康叔封于卫,建立卫国。卫宣公的太子居于汲,称太子汲,其后世子孙以汲为姓。
24、相姓:据《姓氏大全》所记,商王河亶甲居相,其后人以相为姓。又据《姓谱》、《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夏王有帝相所都为相里,其后世子孙以相为姓。
25、池姓:据《风俗通》所记,春秋时城邑有城墙,城外有护城河称为池,居于池畔的人家便以池为姓。
26、全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古有全地,居住在全地之人以全为姓。
(四)以食采地为姓:(9姓)
1、褚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殷商王族后裔食采于褚邑,遂以褚为姓。
2、华姓:据《姓氏辨证》所记,春秋时宋戴公之孙名督,食采于华,其后人遂以华为姓。
3、奚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受封于任地,禺阳的裔孙名仲,在夏朝时食采于奚地,称奚仲,其后代遂以奚为姓。
4、元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卫国大夫元喧食采于元,其后人遂以元为姓。
5、汪姓:据《中国姓氏起源》记载,春秋时鲁桓公庶子满,食采于汪,其子孙以汪为姓。
6、贝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周文王之后代召公康封于蓟,其子孙食采于贝丘,其后人以贝为姓。
7、解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周武王封儿子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唐叔虞之子名良,食采于解称解良,其子孙以解为姓。
8、乜姓:据《元和姓纂》所记,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其后人以地名乜为姓。
9、鲜于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商纣王之叔父箕子于朝鲜。箕子的支庶子仲食采于于地,其后世子孙遂以“鲜”和“于”组成复姓。
二、以名为姓:(共312姓)
具体可细分为以国名为姓、以祖名为姓、以祖官名为姓、以氏族名为姓和以祖职业名为姓五种情况。
(一)以国名为姓:(89姓)
1、周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平王少子烈,以国名周氏为姓。另据《姓源》所记,周平王少子烈受封于汝州,汝州称其家为周家,其后遂以周为姓。
2、吴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因自动让贤,远去江南,建勾吴国。后来周朝建立,周武王封太伯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其后人遂以国名吴为姓。
3、陈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初周武王封虞舜之后人胡公满于陈,建立陈国。胡公满之后代遂以陈为姓。
4、曹姓:据《元和姓纂》所记,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铎受周武王封于曹地,建立曹国。其后人遂以曹为姓。
5、葛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朝时嬴姓诸侯中有葛国,其国君称葛伯。葛国灭亡后,其后裔遂以葛为姓。
6、韦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夏朝少康帝封其孙元哲于涿韦,建立韦国。后来韦国被商所灭,其王族约定以国名韦为姓。
7、任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之小儿子禺阳受封于任邑,建立任国,其子孙以任为姓。
8、薛姓:据《元和姓纂》所记,黄帝裔孙奚仲,夏朝时封于薛,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9、安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子昌意之次子安居西戎,自称安息国,其后代以安为姓。
10、齐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太公望封于齐,国人以国为氏,皆姓齐。”
11、顾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朝时有顾国,夏末被成汤所灭,顾国国君之后代以顾为姓。
12、黄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颛项曾孙陆终受封于黄,建立黄国,其子孙以黄为姓。
13、萧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宋国微子启的后裔萧邑大夫大心,在平息南宫长万叛乱中有功,受封于萧,建立萧国,其子孙以国名萧为姓。
14、米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米姓始出自西域米国,其中有一支来到中原,以米为姓。
15、禹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有鄅国,其后代以国名姓,去邑(阝)旁为禹。
16、计姓:据《百家姓注》记载,夏禹后人建有计国,亡国后,其后人以计为姓。
17、成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郕,建立郕国,其后人去掉郕之邑(阝)旁,以成为姓。
18、戴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有戴国,其后代子孙以戴为姓。
19、宋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后裔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宋国灭亡后,其王族相约,以原国名宋为姓。
20、茅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公旦之子叔受封于茅邑,称茅叔,建立茅国,其后人遂以茅为姓。
21、纪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炎帝后裔封于纪,建立纪国,其后人以纪为姓。
22、舒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武王封皋陶后代于舒,建立舒国子爵,世称舒子,其后人以舒为姓。
23、祝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遗民黄帝之后人于祝地,建立祝国,其子孙以祝为姓。
24、阮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朝时有阮国,其王族以国名为姓。
25、蓝姓:据《竹书纪年》记载,梁惠王三年秦王子向命为蓝国国君,其后人以蓝为姓。
26、江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江姓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之后人受封于江陵,建立江国,其子孙以江为姓。
27、盛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穆王时有盛国。春秋时盛国被齐国所灭,盛国国君之后人以盛为姓。
28、刁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文王时有雕国,其后人改雕为刁,以刁为姓。
29、邱姓:据《元和姓纂》、《百家姓考略》等书所记,太公望姜尚辅佐周武王有功,受封于齐,建立齐国,都营邱,姜太公的一支子孙以邱为姓。
30、夏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封夏禹之后裔东楼公于杞,建杞国。另一部分夏禹的后裔没有得到封地,多以原国名夏为姓。
31、管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叔鲜于管,建立管国,世称管叔鲜,其后人遂以管为姓。
32、房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帝舜封儿子丹朱于房,建立房国。其后人遂以房为姓。
33、应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武王封第四子于应,建应国,称应侯。其后人遂以应为姓。
34、邓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殷商时有邓国为侯爵,称邓侯。其子孙以邓为姓。
35、杭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大禹治水以后,留下许多船只,禹王让儿子管理这些剩余之航船,封为余航国,后人改航为杭,以为姓。
36、邢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公旦第四子封于邢,立邢国,其后人以邢为姓。
37、滑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古代有滑国,后被晋所灭,其公族子孙以滑为姓。又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滑姓系出姬姓,滑国之后”。
38、芮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姬姓司徒于芮,建立芮国,称芮伯。其后人以芮为姓。
39、储姓:据《百家姓溯源》记载,上古时有储国,储国公族之后人以储为姓。
40、焦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神农氏之后代子孙于焦,建立焦国,其后人以焦为姓。
41、巴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时在四川东部地区有巴子国子爵,巴子国君之后代以巴为姓。
42、隗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商汤灭夏桀之后,封夏桀之后人于隗,建隗国,其后人以隗为姓。
43、侯姓: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周初,封夏侯氏后裔于侯,建立侯国,其子孙以侯为姓。
44、暴姓:据《风俗通》记载,商朝时有暴国,为公爵。到周朝时暴国仍为诸侯国,后并入郑国,暴国之后人以暴为姓。
45、甘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夏朝时有甘国,其国君家族以国名甘为姓。
46、戎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朝时有戎国,为齐国附庸。其公族以戎为姓。
47、詹姓:据《姓苑》、《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周宣王封其支庶子孙于詹,建立詹国。其后人以詹为姓。
48、叶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庄王裔孙沈诸梁封于叶,建叶国,公爵,世称叶公,其子孙以叶为姓。
49、黎姓:据《元和姓纂》记载,黄帝裔孙颛顼的孙子封于黎阳,建立黎国,其子孙以黎为姓。
50、蓟姓: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人于蓟,建立蓟国,其后人以蓟为姓。
51、从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平王封少子精英于枞,建立枞国,称枞侯,其后人改枞为从,以从为姓。
52、赖姓:据《风俗通》所记,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后裔于赖,建立赖国,其后人以赖为姓。
53、屠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商王族后裔封于屠阝,建立屠阝国,其后人去邑(阝)旁,以屠为姓。
54、鬱姓:据《姓苑》记载,古有鬱国,为吴大夫封地,其公族以鬱为姓。
55、谭姓:据《百家姓考略》、《姓谱》等书记载,周朝封颛顼之后人于谭,建立谭国,其公族子孙遂以谭为姓。
56、逄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炎帝裔孙名字叫陵,商朝时受封于逄,建逄国,伯爵,世称伯陵。其后人逄以为姓。
57、申姓:据《元和姓纂》记载,炎帝后裔孙中有人受封于申地,建立申国,伯爵,世称申伯吕,其后人以申为姓。
58、舄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春秋时晋国公族叔虎在征战中有功,晋献公把舄邑封给他,建立舄国,子爵,称舄子,其后人以舄为姓。
59、郦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夏禹王封黄帝后人于郦邑,建立郦国。其后代遂以郦为姓。
60、边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商代时有边国伯爵,称边伯,其子孙皆姓边。
61、扈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夏朝时有扈国,其公族以扈为姓。
62、习姓:据《风俗通》所记,古代有习国,习国灭亡后,其公族以习为姓。
63、耿姓:据《通志·氏族略》、《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商代时有耿国,周朝时封同姓人于耿,耿为诸侯国,耿国灭亡后,其公族以耿为姓。
64、越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夏禹王后裔夏王少康之子无余受封于会稽,建立越国。国灭亡,其公族子孙有的以越为姓。
65、夔姓:据《通志·氏族略》、《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春秋时楚国国君六世孙熊挚受封于夔城,建立夔国。国灭后,其后世子孙便以国名姓。
66、巢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上古有先民居住山中,以树为巢,称有巢氏。夏禹王封有巢氏之后人建立巢国,后来巢被楚所灭,其国人遂以巢为姓。
67、竺姓:据《姓苑》所记,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春秋时孤竹国国君之长子伯夷、叔齐的后人以国名竹字为姓。到了汉代,竹姓后人竹晏改竹为竺,以竺为姓。又据《汉书·西域传》、《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载,古代印度称天竺国,天竺国的僧人来中国传教,皆以竺为姓。
68、诸葛姓:据《风俗通》所记,古有葛国,国灭亡后,其一支族人迁往诸城,其后代遂以国名葛字和地名诸字合成诸葛为姓。
69、晋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初周武王的儿子虞叔受封于唐,称唐虞叔。唐虞叔之子迁居晋水,建立晋国,其后世子孙以晋为姓。
70、鄢姓:据《国语》记载,古代有鄢国,春秋时鄢国被郑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鄢为姓。
71、商姓:据《史记》所记,周朝灭商后,商朝的公族子孙,有的以商为姓。
72、牟姓:据《风俗通》所记,春秋时有牟子国,其国人以牟为姓。
73、许姓:据《姓源韵谱》所记,炎帝裔孙,伯夷之后代文叔受周武王之封于许国,称许侯,其子孙以许为姓。
74、罗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春秋时祝融之后代,受封于罗,建立罗国,其子孙以罗为姓。
75、燕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召公姬奭于燕,建立燕国,其子孙以燕为姓。
76、郁姓:《姓考》所记,古代有郁国,春秋时为吴大夫封地,其后人以郁为姓。
77、宿姓:据《姓氏考略》所记,周武王封伏羲氏之后人于宿,建立宿国,其后世子孙以宿为姓。
78、须姓: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有须句国,其公族称须句氏,后改为须姓。
79、柏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上古有柏招为炎帝师,柏同为帝喾师,封国于柏。”其后代子孙袭用柏姓。
80、鲁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公旦受封于曲阜,其地本名鲁。周武王死后,周公旦在辅佐周成王,让其子伯禽就封于鲁,其后世子孙遂以鲁为姓。
81、邹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战国时改国号邹,其一部分后人便以邹为姓。
82、殷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商朝的第十代商王盘庚迁都于殷,称殷朝。其后人以殷为姓。
83、荀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的一个儿子受封于郇,建立郇国,称郇伯。其子孙改郇为荀,以荀为姓。
84、荆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楚国先君熊绎被封于荆,国号荆,其后人中有的以荆为姓。
85、淳于姓:据《水经注》、《尚友录》所记,夏朝时有斟灌国。西周初封斟灌于州国,世称州公。后来,州国被杞国所灭,其公族留居淳于城,复国后,称淳于国,其子孙遂以淳于为姓。
86、卫姓:据《广韵》所记,周文王第九子封于康邑,称康叔。武庚叛乱后,周朝把商民七族划归康叔统治,康叔遂建立卫国,卫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
87、苏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祝融之孙昆吾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其后代以苏为姓。
88、梁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周宣王的大夫秦仲有战功,周宣王封其长子为西垂大夫,封其次子康于夏阳梁山,建立梁国,其后代遂以梁为姓。
89、项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楚公子燕封于项城,建立项国,其后人以项为姓。
90、勾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远古时有勾芒国,其后人改为单姓勾。
(二)以祖名(字、号、谥号)为姓:(160姓)
1、钱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彭祖姓篯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2、孙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卫武公之子名惠孙,其后世子孙以孙字为姓。
3、许姓:据《姓氏急就篇》所记,帝尧时有贤人许由,帝尧欲以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就,退隐颖水之阳。许由之后人皆姓许。
4、施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朝鲁惠公之子名施父,其第五代孙施伯开始以施为姓。
5、孔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受周朝封于商丘,国号宋,微子启是宋国始祖,其后世子孙有一个叫孔父嘉,其子孙因事逃难到鲁国,以孔为姓。
6、金姓:据《元和姓纂》记载,黄帝子少昊,称金天氏,其后人以祖先称号金字为姓。
7、昌姓:据《风俗通》记载,黄帝之子昌意之子颛顼,建都帝丘,为高阳氏。后来高阳氏族以祖父昌意的昌字为姓。
8、方姓:根据《姓氏书辨证》记载:炎帝后裔方雷氏,其后代到周宣王时改为单姓方。
9、凤姓:据《唐书》所载,唐代南诏国王族后裔中有阁罗凤其人,阁罗凤的儿子按王族遗规以其父名的最后一字为姓,叫凤迦异,是为凤姓之始。
10、俞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黄帝的大臣俞伯名跗,俞跗是医官,精通医术,曾注释《素问》,他是俞姓的始祖。
11、袁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帝舜之后裔胡公满在周朝时为上卿,受封于陈。胡公满的后世子孙有一人名伯爰,亦作伯辕,他的孙子便以祖父名中的爰字为姓,爰与袁通用,是为袁姓之始。
12、廉姓:据《姓苑》记载,廉姓出自高阳氏,颛顼的裔孙大廉,其子孙以廉为姓。
13、雷姓:据《姓苑》记载,黄帝时有一位大臣雷公,精通医术,其后人以雷为姓。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上古时有个部落方雷氏,其后代有的以方为姓,有的以雷为姓。
14、汤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商代成汤之后裔,以祖先的名字汤为姓。
15、常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时任司空(宰相)的常先,其后代均以常为姓。
16、傅姓:据《史记·殷本记》记载,殷商武丁时期的宰相本名说,因其早年曾于傅岩处隐居,被武丁派人访贤得任为相,世称傅说,其子孙以傅为姓。
17、伍姓:据《玄女兵法》所记,黄帝时有一位大臣名伍胥,他是伍姓之始祖。
18、余姓:据《姓氏考略》、《凤俗通》记载,春秋时有一个名叫由余的人在西戎做官,后来投靠秦穆公为臣,其子孙有的姓由,有的姓余。
19、元姓:据《姓氏五书》记载,商朝太史元铣是元姓始祖。
20、和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帝尧时掌管天地四时的官是羲和,其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祖先名学和为姓。
21、穆姓:据《元和姓篡》所记,春秋时宋国国君宋饬公,为人谦让贤德,死后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之谥号为姓。
22、祁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帝尧复姓伊祁氏,其后人中有的以祁为姓。
23、禹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禹之后人以禹为姓。
24、明姓:据《百家姓注》所记,燧人氏时有大臣明由,明姓自此始。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秦国丞相百里奚之子孟明,其后代以明为姓。
25、伏姓:据《氏族博考》记载,伏羲氏之后裔以伏为姓。
26、戴姓:据《元和姓篡》所记,春秋时宋戴公的后裔,以祖上的谥号戴字为姓。
27、熊姓:据《元和姓篡》所记,黄帝建都于有熊,故称有熊氏,其后代有的人以熊为姓。
28、闵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当了两年国君就被庆父杀害,谥号闵,称鲁闵公,其后代遂以闵为姓。
29、季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其后人以季为姓。
30、麻姓: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齐国有一位大夫麻婴,其后人都姓麻。
31、强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子彊,其后人以强为姓。古代强与彊通用。
32、路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帝喾高辛氏之孙玄元,因被封为路中侯,其子孙遂以路为姓。
33、娄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少康的后裔东楼公于杞,为杞国。东楼公后裔去掉“楼”字的木旁,以娄为姓。
34、童姓:据《元和姓篡》所记,颛顼之子老童,其子孙以童为姓。
35、颜姓:据《元和姓篡》所记,颛顼之后人邾武公,名夷父,字颜,世称颜公,其子孙以颜为姓。
36、骆姓:据《姓谱》记载,姜太公之裔孙公子路,他的子孙将路改为骆,以骆为姓。
37、胡姓:据《元和姓篡》所记,西周初周武王封舜之后裔胡公满于陈,建立陈国,陈国灭亡后,其公族有一部分以祖名胡字为姓。
38、霍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周文王之子霍叔的后人,以霍为姓。
39、万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之后人以祖上的万字为姓。
40、支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尧舜时代有个名叫支父的人,其后代以支为姓。
41、柯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吴王有个儿子名柯卢,其子孙以柯为姓。
42、缪姓:据《元和姓篡》、《通志·氏族略》所记,缪姓为秦穆公的后代。古时缪穆音同,秦穆公亦称秦缪公,故其一部分子孙以缪为姓。
43、经姓:据《说苑》记载,春秋时魏有经侯,其后代皆姓经。
44、干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宋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干犨,其子孙遂以干为姓。
45、丁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姜太公的儿子吕伋,死后谥号丁公,其子孙遂以丁为姓。
46、宣姓:据《风俗通义》记载,西周时周厉王之子姬静,继承父位为君王,死后谥“宣”是为周宣王,周宣王的一支子孙,以祖上之谥号“宣”为姓。又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鲁国大夫宣伯的子孙,以祖上之谥号“宣”字为姓。
47、贲姓::据《元和姓篡》所记,春秋时鲁国有贵族县贲父,其后代以贲为姓。
48、郁姓::据《元和姓篡》所记,春秋时鲁国有宰相郁黄(一名郁贡),其后世子孙皆姓郁。
49、包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一位大夫申包胥,其子孙以祖上名字中之包字为姓。
50、诸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越王勾践的后人无诸在汉初因功受封为闽越王,其后人以诸为姓。
51、石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卫国公族大夫石碏,其后人以石为姓。
52、吉姓:据《百家姓考略》、《元和姓篡》所记,周宣王时有大臣吉甫,战功卓著,其后人以祖上名字中的吉字为姓。
53、钮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东晋有钮滔,一般认为是钮姓之祖。
54、惠姓:据《百家姓考略》、《元和姓篡》所记,周惠王之后代子孙,以祖上之谥号惠字为姓。
56、糜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糜与夏同姓,诸侯有糜之后,以糜为姓。
57、羿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夏代有穷氏的首领后羿的子孙以羿为姓。
58、井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大夫井利之后代,以井为姓。
59、段姓:据《元和姓篡》所记,春秋时郑武公之子郑庄公之弟称共叔段,其子孙有的姓共,有的姓段。
60、富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大夫富辰,其子孙以富为姓。又据《元和姓篡》所记,春秋时鲁国有富父氏,其后人以富为姓。
61、巫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商代有大臣巫咸,其子孙以巫为姓。
62、牧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牧氏,黄帝相力牧之后。”此说法亦见《百家姓考略》,这是牧姓之始。
63、车姓:据《世本》所记,黄帝时有大臣名字叫车区,为车姓的始祖。又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车姓出自子车氏。春秋时,秦国公族有子车仲行,其后人以车为姓。
64、宓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宓姓出自太昊氏。上古时伏羲亦作宓羲,伏与宓音同。宓姓乃伏羲氏之后代。
65、仰姓:据《吕氏春秋》、《姓氏考略》记载,虞舜帝时代有一位大臣仰延,其后人以仰为姓。
66、秋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鲁国大夫孙湫,其裔孙名胡,世称湫胡,湫胡之支庶子孙去掉湫字之水旁,以秋为姓。
67、仲姓:据《元和姓篡》所记,黄帝后裔高辛氏中有两个叫仲堪、仲熊的人,其后人以仲为姓。
68、宁姓:据《元和姓篡》所记,春秋时秦国秦襄公之曾孙死后谥号宁,称宁公,其子孙以宁为姓。
69、厉姓:据《风俗通》所记,西周时齐国国君姜无忌去世,谥号“厉”称齐厉公,其支庶子孙以厉为姓。
70、祖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汤王之裔孙有祖甲、祖乙、祖己、祖丁,都先后为商王,他们的子孙以祖为姓。
71、武姓:据《风俗通》所记,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人,以其谥号武为姓。
72、景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大夫景差,其后人皆姓景。又据《氏族考略》所记,战国时齐景公之后人以景为姓。
73、司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郑国大夫名司臣,其子孙皆姓司。
74、印姓:据《广韵》、《百家姓考略》所记,郑穆公之子睴,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大夫,以祖上的字印为姓。
75、白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秦文公之子名白,其后代以白为姓。又据《元和姓篡》所记,春秋时秦国名臣百里奚有个孙子叫白乙丙,其后人以白为姓。
76、咸姓:据《姓苑》所记,商朝时有掌卜祝巫的大臣,称咸巫,其后人以咸为姓。
77、卓姓:据《战国策》所记,春秋时楚咸王有个儿子名公子卓,其后代以卓为姓。
78、池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战国时秦王族公子池,其子孙以池为姓。
79、阴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管仲之裔孙名修,仕于楚国,封为阴大夫,世称阴修,其子孙以阴为姓。
80、胥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胥臣,他的后代以胥为姓。
81、苍姓:据《风俗通》记载,黄帝之孙颛顼有八子,帮助帝尧治国。颛顼长子名苍舒,其子孙以苍为姓。
82、贡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后人,有一部分以贡为姓。
83、扶姓:据《路史》所记,夏禹王时有扶登氏,其子孙以扶为姓。
84、宰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宰姓系出姬姓。周朝大夫宰孔,其后人以宰为姓。
85、桑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秦国公族孙枝,字子桑,其后世子孙以其字桑为姓。
86、牛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汤之后人宋徽子的裔孙,名叫牛父,在宋国为官,为保卫宋国战死,其子孙便以牛字为姓。
87、寿姓:据《史记》、《风俗通》记载,春秋时吴王梦寿,其子孙以寿为姓。
88、浦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姜太公之后裔晋国大夫浦跞,其后人以浦为姓。
89、尚姓:据《万姓统谱》所记,姜太公名尚,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受封于齐。姜太公在周朝为太师,称太师尚父或称尚父,他的后世子孙便以他的名字尚为姓。
90、庄姓: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庄王之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庄为姓。
91、晏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晏姓系出陆终氏,陆终之子晏安,其后人以晏为姓。
92、柴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建立齐国。齐国公族本姓姜,但其后世裔孙有一人名高柴,高柴之孙子子举,便以其祖父名的柴字为姓,名柴举,其后人皆以柴为姓。
93、连姓:据《姓氏考略》记载,颛顼曾孙陆终之子名惠连,其后代遂以连为姓。
94、慕姓:据《路史》所记,帝喾的后裔中有慕容氏之后人中有的以慕为姓。
95、茹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茹姓出自如姓,汉代有人名如淳民,其后人加草头遂成茹,以为姓。
96、艾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据此可知,夏朝少康帝时,有一位大臣汝艾,其子孙以艾为姓。
97、鱼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鱼姓系出子姓”,宋司马鱼之后,以父王字为氏“。这是鱼姓之始。
98、容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虞舜之后裔中有一人名仲容,其子孙以容为姓。
99、向姓: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宋恒公有子字向父,其后代以向为姓。
100、古姓:据《风俗通》所记,周朝周太王古亶公父的后人以古为姓。
101、易姓:据《姓氏考略》所记,春秋时齐桓公有宠臣雍巫,字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其后人以易为姓。
102、终姓:据《元和姓篡》所记颛顼之裔孙陆终,其后人以终为姓。
103、居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晋国大夫且居之后人,有的以居为姓。
104、衡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汤的丞相伊尹在商朝建立后被尊称为阿衡,伊尹的后人有的以衡为姓。
105、步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步扬的后人,有的以步为姓。
106、都姓:据《百家姓考略》、《通鉴》记载,春秋时郑国大夫孙阏,字子都,他是美男子,又是勇士,很有名,其后人有的以都为姓。
107、满姓:据《氏族考略》所记,帝舜之裔孙胡公满之后人,有的以满为姓。
108、弘姓:据《元和姓篡》和《风俗通》记载,春秋时卫国大夫名弘演,其子孙以弘为姓。
109、国姓:据《元和姓篡》、《百家姓考略》所记,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其后世子孙有的以祖上之字国为姓。
110、文姓:据《风俗通》所记,周文王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谥号文字为姓。
111、禄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殷纣王之子武庚字禄父,其后人以禄为姓。
112、广姓:据《风俗通》、《姓谱》所记,黄帝时有人名广成子,隐居山中,其后人有的以广为姓。
113、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帝舜有七个好友,其中一个名东不訾(也有书作东不识),他的后人以东为姓。
114、殳姓:据《百家姓考略》、《通志·氏族略》记载,帝舜有大臣殳斨,其子孙以殳为姓。
115、欧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欧姓为欧冶子的后人。春秋时越国有一位以冶炼铸造技术著名的匠人欧冶子,他曾为越王勾践铸造过名剑。欧冶子后人有的以欧为姓。
116、沃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商王沃丁的子孙以沃为姓。
117、晁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景王的小儿子名朝,在周景王死后争夺王位中朝失败,逃往楚国,其子孙以朝为姓。因朝与晁同音,后又改为晃姓。
118、勾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远古时有勾芒氏,其后人改为单姓勾。
119、敖姓:据《风俗通》所记,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其子孙以敖为姓。
120、融姓:据《世本》所记,炎帝之后裔有祝融氏,其后人有的姓祝,有的姓融。
121、冷姓:据《风俗通》所记,黄帝时有管音乐的官叫伶伦,因伶与冷同音,其后人遂以冷为姓。
122、訾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帝喾的一个妃子是訾陬氏人,訾陬氏的后代,遂以訾为姓。
123、简姓:据《百家姓考略》、《元和姓篡》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狐鞠居受封于续,死后谥号简,称续简伯,其后人以简为姓。
124、空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空姓出于古空侯氏,其后人以空为姓。
125、沙姓:据《姓苑》所记,炎帝时有大臣夙沙氏,其后人以沙为姓。
126、鞠姓:据《元和姓篡》记载,后稷的孙子名鞠陶,其后世子孙以其名鞠为姓。
127、丰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郑穆公的儿子名丰,其子孙以丰为姓。
128、关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夏朝时有个贤臣关龙逢,对夏帝桀的荒淫残暴敢于当面直谏,触怒夏桀而被杀害。他的后代以关为姓。
129、蒯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卫庄公名蒯聩,其后人以蒯为姓。
130、後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後姓出自太昊氏,太昊的裔孙後照,其后世子孙以後为姓。
131、红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公族熊渠的儿子熊挚字红。熊挚受封为鄂王,其支庶子孙以祖上的字红为姓。
132、游姓:据《元和姓篡》记载,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其子孙以祖上的字游为姓。
133、益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帝舜的大臣皋陶之子伯益的子孙以益为姓。
134、桓姓: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时有大臣桓常,其后人以桓为姓。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名卿,死后谥桓,称宋桓公,其后人以祖上谥号桓为姓。
135、夏侯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古时有杞国,乃夏禹王后代夏侯氏所建。后来,杞国被楚国灭亡,杞简公之弟佗逃到鲁国,受封为侯爵,世称夏侯,其子孙遂以夏侯为姓。
136、皇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后来其孙南雍邮以祖父的字皇父为姓,称皇父邮。西汉时,其裔孙皇父鸾改父为甫,遂开始以皇甫为姓。
137、公羊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鲁国有公羊孺,其孙以祖父名公羊二字为姓。
138、公冶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鲁国有季公冶,其子孙以公冶为姓。
139、申屠姓:据《风俗通》所记,帝舜之后裔有申屠氏,其后代以申屠为姓。
140、轩辕姓:据《元和姓篡》记载,黄帝又号轩辕氏,其后代以轩辕为姓。
141、督姓:据《姓苑》所记,周代宋国大夫名华督,其后人以督为姓。
142、子车姓:据《左传》记载,周朝时秦国大夫有子车氏,其族人复姓子车。秦穆公时有子车仲行、子车奄奄、子车钳虎,三人政绩卓著,世称“三良”。秦穆公死,以“三良”殉葬,《诗经、秦风、黄鸟》反映了这一事件,表现了世人对“三良”的同情和对人殉制度的愤怒。“三良”的后人有的改复姓为单姓,以车为姓。
143、颛孙姓:据《尚友录》记载,春秋时陈国公子颛孙在晋国做官,其子孙以颛孙为姓。
144、端木姓:据《论语》所记,春秋时,孔子的弟子中有卫国人端木赐,字子贡,其后人皆姓端木。
145、公西姓:据《姓氏寻源》记载,春秋时鲁国公族季孙氏的一支子孙,以公西为姓,孔子弟子中就有一个公西赤。
146、公良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周朝时,陈国有个叫良的公子,世称公子良,其子孙以公良为姓。
147、法姓:据《后汉书·法雄传》所记,战国时,齐襄王名法章。秦国灭齐后,齐国的公族子孙为避祸,遂以祖上名的法字为姓。
148、百里姓:据《史记》、《中国姓氏起源》记载,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后人以百里为姓。
149、海姓:据《姓苑》、《尚友录》记载,春秋时卫国有大臣海春,其后人皆姓海。
150、况姓:据《三国志·蜀志》所记,三国时蜀中有一位名人况长宁,其后人皆姓况。
151、佘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唐开元时代有大学士佘钦。这是佘姓较早的记载。
152、佴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佴氏,如代切,晋《山公集》有佴湛。”这是佴姓较早的记载。
153、伯姓:据《风俗通》所记,古代赢姓祖先伯益,他在舜帝、夏禹时都受到重用。后来被禹之子启所杀。伯益的后裔中有的以伯为姓。
154、墨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朝时孤竹国国君名墨昭,其后世子孙以墨为姓。
155、言姓:据《元和姓篡》《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吴国有人叫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其子孙以言为姓。
156、福姓:据《姓氏考略》所记,春秋时,齐国有大夫福子丹,其后世子孙以福为姓。
157、乐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宋国君宁戴公的儿子衍,字乐父,乐父的孙子以祖父的乐字为姓,其子孙袭用。
158、董姓:据《姓氏急救篇》所记,春秋时晋国有史官,称董史,其后人以董为姓。
159、琴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卫国有人名琴牢,是孔子之弟子,其后人以琴为姓。
160、有姓:据《论语》记载,春秋时孔子有个弟子名有若,其子孙皆姓有。
(三)以祖官名(爵位)为姓:(41姓)
1、王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灵王之子姬晋,因敢于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琅琊。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世子孙便以王为姓。
2、张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之孙姬挥任弓正,又称弓长(官名)弓长二字合一为张,遂以张为姓。
3、凤姓:据《姓氏考略》所记,帝喾高辛时代任凤鸟氏为历正,是掌管历法、节气、时令之官,其后人遂以祖上官职名中的凤字为姓。
4、史姓:据《姓氏考略》所记,西周时期,有史官史佚,此人名佚,史是官名。其后人遂以其官名史字为姓。又据《元和姓篡》所记,史姓出自史皇氏,其始祖是仓颉。黄帝之史官仓颉始创文字,其后人以史为姓。
5、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设有卜卦之官,其后人以官名卜字为姓,
6、凌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之子康叔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之庶出子在周朝做官,位至凌人(官名),其后人以祖上的官名凌字为姓。
7、宗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设有掌管国家祭祀典礼之官,称宗伯,其后人以祖先官名宗字为姓。
8、左姓:据《元和姓篡》记载,周朝和各诸侯国设置左史官,如周穆王有左史戎夫,楚威王有左史倚相,他们之后代则以祖上官职左字为姓。
9、麹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初,朝廷中有官职麹人,是管理酿酒的官员,其后世子孙以祖上之官名麹字为姓。
10、乌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上古少昊氏以鸟名任命官职,有专管高山丘陵的乌鸟,其后人以乌为姓。
11、弓姓:据《姓氏考略》所记,上古时主管制造弓弩的官叫弓正,其子孙以弓为姓。
12、山姓:据《广韵》所记,周朝置有掌管山林之官,其后人以山为姓。
13、全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西周设置有官泉府掌管钱财。古时泉即钱财。其时泉府官的后人以泉为姓。泉与全音同,遂改为全姓。
14、宫姓:据《古今姓氏辨证》记载,朝廷中有专管宫廷修缮、清理环境的职务,名为宫人,其后代遂以宫为姓。
15、符姓:据《元和姓篡》记载,春秋时鲁顷公的孙子雅,在秦国任符玺令,其子孙遂以符为姓。
16、韶姓:据《姓氏考略》所记,帝舜时有乐官作曲名《韶》,时称韵乐,乐官之子孙遂以祖上创作的乐曲名“韶”字为姓。
17、籍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大夫荀林父之孙负责管理典籍文献,其后代以籍为姓。
18、农姓:据《风俗通》记载,西周初封神农后裔任农政官,管理农业生产,其后人遂以农为姓。
19、充姓:据《姓谱》所记,周朝官职中有充人一职,是管理饲养祭祀用牲畜的官,其后代遂以充为姓。
20、庾姓:据《百家姓考略》、《元和姓篡》记载,周朝时设有庾廪之官(保管粮食),其子孙以庾为姓。
21、寇姓:据《韵谱》所记,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在周朝为司寇,其后世支庶子孙,有的以寇为姓。
22、师姓:据《风俗通》所记,夏商周时代,管理音乐歌咏之官名师,如上古有师延、师涓,周朝有师尹,这些音乐官之后代多以师为姓。
23、厍姓:据《风俗通》记载:“古守厍大夫,因官命氏。”据此可知,厍乃库之俗音义同。守厍即守库。其后人以祖之官名厍为姓。
24、公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鲁昭公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被封为公爵,世称公衍、公为、他们的后世子孙遂以公为姓。
25、司马姓:据《元和姓篡》记载,周宣王时程林伯之父亲官至司马,其后人遂以司马为姓。
26、上官姓:据《元和姓篡》记载,楚庄王的小儿子子兰,官至上官大夫,其后世子孙以上官为姓。
27、东方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东方姓系出太昊氏,伏羲氏之裔孙羲仲,世掌东方青阳之令,其子孙遂以东方为姓。
28、宗政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汉高祖后裔楚元王之孙刘德曾任宗正官职,宗正亦做宗政,是管理皇族事务之官,刘德的支庶子孙以祖上官职宗政为姓。
29、单于姓:据《汉书·匈奴传》、《姓氏寻源》记载,早期匈奴最高首领称“撑犁孤涂单于”,后来匈奴部族消失,其融入其他民族的子孙以祖上的王位名称单于为姓。
30、太叔姓:据《古今姓氏辨证》记载,春秋时卫文公的第三子姬仪,世称太叔仪,其子孙遂以太叔为姓。
31、公孙:据《广韵》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据此可知,古代姓公孙之人很多,有的因祖上受封为公爵,有的则是诸侯之后人,都是出身于贵族之家。
32、司徒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商周三朝都设置司徒官职,是六卿之一,地位很高,相当于宰相。担任过此官职的人之后世子孙,有的就以司徒为姓。
33、司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国设置司空官职,任此职之人的后代有的以司空为姓。
34、亓官姓:据《元和姓篡》、《姓氏寻源》记载,亓与笄在古代是一个字,读机,后来亓又读齐,笄是一种插在绾起头发上的簪子。周代设有掌管笄礼的官职,其后人遂以祖上官称笄官为姓,笄又简化为亓,遂有亓官之姓。
35、司寇姓:据《风俗通》所记,周武王时,任苏忿生为司寇,这是掌管司法刑狱之官,其后人遂以祖上官称司寇为姓。
36、巫马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周朝时设有驯养和医治马病之官职称巫马,其后人遂以祖上官职巫马为姓。
37、乐正姓:据《元和姓篡》所记,周朝设有乐正官,管理音乐工作,其后人以乐正为姓。
38、宰父姓:据《孔子家语》记载,周朝设有管理公卿官员升迁考核之官职称宰夫,因夫与父音相近,后来转变成宰父,其后人以祖上官职宰父为姓。
39、南门姓:夏代设有管理南城门的官职,其后人以南门为姓。
40、岳姓:据《姓苑》记载,上古时设有“四岳”官职,其职务是管理山岳之祭祀工作。四岳官之后人以岳为姓。
41、宦姓:据《姓氏五书》记载:宦姓当取意于仕宦,不以阉宦为姓,今贵州遵义县有此姓,江苏丹阳亦多。据此可知,宦姓出自官宦后代。
(四)以氏族(部落)名为姓:(17姓)
1、束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束姓出自田姓,战国时,齐国有踈族,其后去掉足旁,以束为姓。
2、索姓:据《姓氏考略》所记,索姓出自子姓,是商汤王之后裔。西周初,周武王把殷商七族中的索氏迁于鲁定居,其后人皆姓索。
3、慕姓:据《路史》所记,帝喾的后裔有慕容氏之后人中有的以慕为姓。
4、空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空姓出自古空侯氏,其后人以空为姓。
5、穰驷姓:据《姓氏考略》所记,春秋时有复姓穰驷之家族,孔子弟子有穰驷赤。
6、拓跋姓:据《魏书·官民志》记载,复姓拓跋出自古代鲜卑族。其后人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政权。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复姓拓跋为单姓元,他自己改名元宏。
7、漆雕姓:据《路史》所记,春秋时鲁国有复姓漆雕的家族,其后人皆姓漆雕。孔子有弟子漆雕开,后来也有人单姓漆。
8、涂姓:据《姓氏族谱笺释》所记,夏朝有涂山氏,其后人省去山字,以涂为姓。
9、钦姓:据《姓苑》所记,钦姓起源于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又据《魏书》所记,在渔阳乌桓部落中有钦姓,可能起源于乌桓山脉。
10、呼延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记,古代匈奴人有的家族称呼衍氏,入中原后改为呼延,其后人遂以为姓。
11、微生:据《路史》所记,春秋时,鲁国有贵族微生氏,其子孙以微生为姓。
12、哈姓:据有关资料显示,哈姓为“回民十三姓”之一。约在元代的中原开始有此姓。
13、笪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笪氏,今建州(现在的福建省建瓯县)多此姓”。
14、佟姓:据《满州氏族谱》所记,佟姓出自佟佳氏。在今辽宁省境内鸭绿江支流,元明时期称佟佳江,居住有佟佳氏族,其后人改为单姓佟。
15、汪姓:据《元和姓篡》所记,上古时有汪茫氏,其后人以汪为姓。
16、夹谷姓:据《姓氏考略》所记,复姓夹谷出自女真族。
17、有姓:据《尚友录》所记,远古时期为躲避猛兽的侵袭,有人开始住在树上,被称为有巢氏,其后人以有为姓。
(五)以祖职业名为姓:(4姓)
1、糜姓:糜姓起源于夏代,当时有人以种植粮食作物糜子闻名于世,其后人以糜为姓。
2、谷梁:据《姓氏寻源》记载,古时称良种谷子为粱,种植谷粱之氏族,以谷粱为姓,后来改粱为梁,谷梁复姓遂流传下来。
3、璩姓:据《姓氏考略》记载璩与鐻通用,是指金银制的耳环,最早制作璩(耳环)之人,其子孙以璩为姓。
4、琴姓:据《姓氏考略》所记,周朝时有人以制琴或弹琴为业,其后人以祖上之职业琴字为姓。
三、因故改姓:(共53姓)
具体可细分为因避难改姓、因避仇杀改姓、帝王赐姓、帝王自改姓、因避帝王名讳改姓、个人自改姓和其他原因改姓七种情况。
(一) 因避难改姓:(共12姓)
1、何姓:据《元和姓篡》所记,何姓系出韩姓,韩王安为秦所灭,其子孙为避难逃往江浙一带,当地韩与何音相近,故改姓何。
2、江姓:据传,秦始皇东巡,为避难,齐康公姜贷之子孙有一支逃往长江口岸边,故改姜为江,以为姓。
3、孟姓:据《元和姓篡》记载,春秋时鲁桓公次子庆父,称仲孙氏。庆父在鲁国作乱,先后杀死两个国君,引起鲁国上下愤怒,庆父逃到莒国,改仲孙氏为孟孙氏,庆父之子孙复姓孟孙,后又改为单姓孟。
4、湛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夏代有斟灌国,被灭后,其国人为避祸,便把斟灌二字去斗和雚字重组成湛字,以为姓。
5、仇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夏代有诸侯国九吾国,商代建立九国侯爵。商代末年,纣王杀九侯,其族人为避祸,加人字旁,改九为仇,以仇为姓。
6、能姓:据《百家姓考略》、《姓苑》记载,能姓出自熊姓。西周时,周武王有大臣熊绎,因功受封,开始建立楚国。熊绎之子熊挚被封于夔,建夔国,后来被灭,其国人为避难,改熊为能,以能为姓。
7、桂姓:据《桂氏家乘序》记载,周朝王族后裔姬季桢在秦国任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季桢被杀。其弟季眭(音桂)为避祸,以自己名字眭这同音字桂为子孙之姓。
8、利姓:据《路史》记载,臬陶的后裔有个理利贞,因逃避纣王迫害,曾避难李子树下,食李充饥,遂改名李利贞。其后人中有的以理为姓,有的以李为姓,也有的以利为姓。
9、李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帝尧时代的大理(官名)臬陶,其后人以理为姓。其后世裔孙理利贞逃避纣王迫害,避居李树下,食李子维持生活,遂改理姓为李姓。
10、经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记,郑武公之子叔段受封于京,世称京叔段。传至汉代,有一位京房,因事死于狱中,其后人因避祸改京姓为经姓。
11、窦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夏朝的国王相被杀害后,其怀孕之妃子从窦(墙洞)中逃出,生少康。少康之子为纪念祖母逃难,遂以窦为姓。
12、钟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春秋时宋国公族后裔伯宗在晋国为官,后被三郗所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定居钟离,其后人遂以钟离为姓。
(二)因避仇杀改姓:(4姓)
1、倪姓:据《元和姓篡》所记,西周初,周武王封颛顼后人于邾,建立邾国,邾国国君邾武公封其次子肥于郳国,乃一附庸小国。后来郳国被楚国所灭,其后裔以郳为姓。为避仇杀,去掉“阝”旁,改为兒姓。以后又加人字旁,改为倪姓。
2、洪姓:据《元和姓篡》记载,上古时炎帝之子孙共工氏,为避仇,又为有水德,共字加水旁,遂以洪为姓。
3、章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齐太公之子孙受封于鄣,鄣被齐国灭后,为避仇杀,后代去掉鄣字之邑(阝)旁民,改为章姓。
4、刘姓:据传今山东省乳山市徐家镇黄疃村有一支刘姓,俗称黄刘,系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之后,因黄巢起义失败,为避剿杀,逃至黄疃村,改黄为刘。
(三)帝王赐姓:(8姓)
1、林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殷纣王无道,杀王叔比干时,比干的夫人怀孕,逃至长林避难,生子名坚。周武王灭纣后,拜坚为大夫,因其曾居长林,赐为林姓。
2、武姓:据《元和姓篡》所记,周平王之小儿子,生下来手上有“武”字,遂赐姓武。
3、龙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裔孙董父好畜龙,赐为豢龙氏,其后人以龙为姓。
4、劳姓:据《姓谱》、《百家姓考略》所记,现在山东青岛市之东有崂山,古称劳山,西汉初劳山人始与内地相通,汉王朝便赐劳山之居民以劳为姓。
5、万俟姓:据《百家姓考略》、《元和姓篡》所记,鲜卑族的万俟部落随鲜卑王族拓跋氏进入中原,拓跋硅创立魏朝,北魏孝文帝,赐其弟之后人姓万俟,是为万俟姓之始。
6、尉迟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代国。代国后被前秦所灭。后来拓跋族的后人拓跋硅于公元386年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此时与北魏同时兴起的有尉迟族,北魏孝文帝时赐尉迟族人以族名尉迟为姓。
7、爱姓:据《姓氏考略》所记,唐代西域有回鹘(亦称回纥)国,其国相名爱邪勿。后来回鹘国成为唐朝之附庸国,国相爱邪勿来到中原,唐朝皇帝赐他姓爱,名弘顺,其子孙以爱为姓。
8、长孙姓: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复姓长孙出自鲜卑族拓跋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因沙英雄是其曾祖父之长子,故赐沙英雄的儿子蒿为长孙氏。从此其子孙遂以长孙为姓。
(四)帝王自改姓:(4姓)
1、赫连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复姓赫连出自南匈奴部落。东晋时,南匈奴右贤王后人勃勃称大夏天王,始改姓赫连。
2、元姓:据《史书》记载,,元姓中有一部分源于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为接受汉族文化,将拓跋姓改为元姓。
3、宇文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复姓宇文出自鲜卑族,鲜卑族首领称大人,到普回袭任大人时,在一次打猎中,他拾得一块玉玺,认为天命所授。鲜卑族语谓天子为“宇文”,遂以宇文为姓。
4、慕容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三国时期鲜卑族迁居于辽西,建立政权,到涉归做鲜卑单于时自称“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从而以慕容为姓。
(五)因避帝王名讳改姓:(5姓)
1、席姓:据《姓苑》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是管理典籍之官,其后人以籍为姓。秦末项羽名籍,籍谈之后人为避项羽之讳改姓席。
2、帅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韵》记载,古时管理音乐工作之官员称师,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其子孙以师为姓。后来因晋国晋景公的名字中有师字,为避讳将师去掉一横改姓帅。
3、尤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尤姓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称闽王,国人姓沈者避审音去水为尤,从中可知尤是由沈演变而来。这是尤姓之始。
4、严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国君死后谥号楚庄王,其后世子孙以其谥号庄为姓。东汉明帝时期,皇帝名庄,为避讳,遂改庄为严。
5、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桓公之后裔有庆封,传至汉代其裔孙中有一人名庆纯,官至侍中。因避汉安帝父亲刘庆之讳,诏告天下:凡庆皆改贺,庆纯改名贺纯,其子孙遂以贺为姓。
(六)个人自改姓:(10姓)
1、喻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汉苍梧太守渝猛自改渝为喻,其子孙沿用喻姓。
2、仉姓:《通志·氏族略》记载,仉姓出自党姓,春秋时鲁国大夫姓党(音掌),其后世子孙有一支以党(音掌)为姓,故姓掌,后来又有人改掌为仉。
3、钱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彭祖姓籛名铿,支子去竹为钱氏。
4、王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灵王之子姬晋,因敢于直谏废为庶民,迁居琅琊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家为王家,其后世子孙便以王为姓。
5、魏姓:据《史记》所记,战国时秦国穰侯魏冉,本是楚王后裔,姓芈,后改姓魏,其子孙沿袭魏姓。
6、裴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裴姓系出赢姓。伯益之裔孙受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邑,其后人去邑字从衣改为裴,以为姓。
7、龚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黄帝时有大臣名共工,负责管理水土。共工之子句龙,继任父亲职务,他的后人遂把共字和龙字合在一起,组成龚字,以为姓。
8、年姓:据《明史·年富传》所记,年姓出自严姓,年字与严字读音相近,易读混。古代有一支严姓子孙,因字音讹传,从而以年为姓。
9、竺姓:据《姓苑》所记,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其后人以竹为姓。到了汉代,竹姓后人竹晏改竹为竺,以竺为姓。
10、刘姓:据传今山东省乳山市徐家镇黄疃村,有一支刘姓,其本姓东方,不知何故,改东方为刘,以为姓。
(七)其他原因改姓:(10姓)
1、钭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战国时田和篡齐,齐康公被迁于海上,居洞穴,吃野菜以钭(酒器)当锅,烹煮食物,其支庶子孙,遂以钭为姓。
2、闫姓:据《姓谱》所记,闫姓为阎姓别支,闫阎二姓同出一源。
3、花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花姓是由华姓分出来的,古代无花字,通作华,后来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有姓华的改为姓花。
4、嵇姓:据《百家姓考略》、《姓谱》记载,夏朝少康帝封其支庶子于会稽,称会稽氏。西汉初迁徙列国公族大姓,会稽氏迁至谯郡嵇山,会稽氏遂改为嵇姓。
5、班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楚令尹之子,小时候被弃于野外,吃虎乳长大,因虎身有斑纹,其后人以斑为姓,后又改为班姓。
6、昝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昝姓出自咎姓,但因咎字有灾祸之意,如《尚书·大禹谟》有“天降之咎”之句,所以以为咎字不吉利,于是在“昝”字口上加一横,以昝为姓。
7、第五姓:据《风俗通》、《后汉书·第五传》记载,汉高祖刘邦即位后,为削弱地方豪强势力,把战国时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王族后裔迁徙到关中。其中齐国贵族田氏,因族大人多,故改变了原来之姓氏,而以第一氏、第二氏至第八氏来划分,第五氏即其中的一氏,其后人以第五为姓。
8、别姓:据《百家姓考略》记载:“古诸侯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按古代宗法制度,别子不能姓祖父之姓,有的人以别为姓。
9、吕姓:据传,“田氏代齐”后,康公六世孙北平侯名姜光,于秦昭王39年(前(268年)为复辟姜齐而自齐奔秦,改姓吕,被秦王封为柱国少宰。其后世子孙皆姓吕。
10、怀姓:据《路史》所记,春秋时宋国微子启的后代皆姓怀。
此外,因随娘改嫁从继父姓者,各个姓氏皆有,故无法统计。
四、姜姓派生:
炎帝神农氏后裔在世界约有600多个姓氏,皆由姜姓派生。由姜姓派生之姓氏人口较多者,有如下姓氏。(共205姓)
1、魁、魁傀、易洛魁(美洲)、缙、云、缙云,始祖为临魁(神农长子)。 <7姓>
2、柱、稷、神民、住,始祖为炎帝柱(神农次子)。 <4姓>
3、庆、甲、炎,始祖为庆甲(炎帝柱之子,神农孙)。 <3姓>
4、赖:始祖为里(神农6世孙)。 <1姓>
5、节、并,始祖为节茎(神农8世孙)。 <2姓>
6、榆、乌获、解枇,皋落、解、律、戎子、神解、落、罔,始祖为榆罔(神农10世孙)。 <10姓> 7、封钜、封父、富父,始祖为封钜(神农11世孙)。 <3姓>
8、祝融、祝和、祝宗、祝丘、祝、彭、融,始祖为祝融(神农11世孙)。 <7姓>
9、术,始祖为术嚣(神农12世孙)。 <1姓>
10、洪、共、共工,始祖为共工(神农12世孙)。 <3姓>
11、后土、土、句、句龙、钩,始祖为句龙(神农13世孙)。 <5姓>
12、灵、巫,始祖为伯胜(神农14世孙)。 <2姓>
13、信,始祖为信(神农14世孙)。 <1姓>
14、申、伯夷、伯、邢、礼、甫、噎鸣,始祖为伯夷(神农15世孙)。
<6姓>
15、蒙古、羌氐、羌族、玄氐、羌、氐,始祖为伯能(神农15世孙)。
<6姓>
16、夸,始祖为夸父(神农15世孙)。 <1姓>
17、吕,始祖为宣(伯夷长子、神农16世孙)。 <1姓>
18、岳、止、锡、且、我直、苴人,始祖为仲子(伯夷次子,神农16世孙)。 <6姓>
19、灌坛、坛、坛檩、太公、望、牙、尚,始祖为姜太公(神农49世孙)。 <7姓>
20、骆,始祖为子路(太公次子,神农50世孙)。 <1姓>
21、章,始祖为茂春(太公四子,神农50世孙)。 <1姓>
22、邱,始祖为华先(太公五子,神农50世孙)。 <1姓>
23、丁、伋、丁若,始祖为丁公(太公长子,神农50世孙)。 <3姓>
24、阱,始祖为芳春(太公三子,神农50世孙)。 <1姓>
25、许、文、叔、文叔,始祖为文叔(太公之孙,丁公次子、神农51世孙)。 <4姓>
26、崔,始祖为崔叔(太公之孙,丁公三子,神农51世孙)。 <1姓>
27、齐、季、纪,始祖为季子(太公之孙,丁公四子,神农51世孙)。 <1姓>
28、聂,始祖为聂叔(太公之孙,丁公五子,神农51世孙)。 <1姓>
29、胡、乐利,始祖为胡公(癸公次子,神农53世孙)。 <2姓>
30、献,始祖为献公(癸公三子,神农53世孙)。 <1姓>
31、高,始祖为子高(文公次子,神农57世孙)。 <1姓>
32、尹、尹文,始祖为夷仲平(神农58世孙)。 <2姓>
33、仲孙、仲长,始祖为夷仲平(神农59世孙)。 <2姓>
34、卢、俟,始祖为高俟(神农59世孙)。 <2姓>
35、桓、旦、亘、棠、卢薄,始祖为桓公(神农60世孙)。 <5姓>
36、庆、贺、庆父,始祖为无诡(桓公长子,神农6世孙)。 <3姓>
37、孝,始祖为孝公(桓公次子,神农61世孙)。 <1姓>
38、懿,始祖为懿公(桓公四子,神农61世孙)。 <1姓>
39、旗、子雅、子尾、旗栾,始祖为惠公(桓公五子,神农61世孙)。
<4姓>
40、雍、左、右、移、左子、右子,始祖为子雍(桓公六子,神农61世孙)。 <6姓>
41、渊、子工、子功、子公、子泉、子韩、子夏、雍门,始祖为顷公(惠公之子,神农62世孙), <8姓>
42、查,始祖为查叔(顷公次子,神农63世孙)。 <1姓>
43、景,始祖为景公(灵公次子,神农64世孙)。 <1姓>
44、驹,始祖为寿驹黔(景公长子,神农65世孙)。 <1姓>
45、廖,始祖为鉏(景公次子,神农65世孙)。 <1姓>
46、钭,始祖为钭叔(康公次子,神农69世孙)。 <1姓>
47、汲,始祖为封汲(康公三子,神农69世孙)。 <1姓>
48、方、雷、方雷,始祖为方雷(榆罔次子,神农11世孙)。<3姓>
49、龚,始祖为句龙(神农13世孙)。 <1姓>
50、农,始祖为神农后裔(西周农正官)之后。 <1姓>
51、柴,始祖为太公裔孙高柴。 <1姓>
52、逄,始祖为炎帝裔孙逄伯陵之后代。 <1姓>
53、厉,始祖为厉公姜无忌之支庶子孙。 <1姓>
54、浦,始祖为姜太公裔孙浦跞之后人。 <1姓>
55、焦,始祖为神农裔孙焦国国君之后人。 <1姓>
56、罗,始祖为祝融(神农11世孙)之后。 <1姓>
57、云,始祖为祝融(神农11世孙)之后。 <1姓>
此外还有:赢、秦、姒、郦、施、惕、谷、麻、晏、江、井、平、谢、向、充、强、癸、连、国、饶、盖、阚、诸几、无知、毋知、栾、公旗、舀、京(越南)、寮(老挝)、掸(缅甸)、泰(泰国)、问、即、竹、淳于、东郭、将其、申屠、高堂、东宫、土强、齐季、与囊、闾邱、卢门、翰公、公牛、公牵、左丘、闾丘、公纪、余丘、车门、虔丘、南郭、北门、於陵、章仇、三茵、车丘等。 <61姓>
另有神农15世孙夸父之后裔为避难,逃往深山,演变为白、苗、瑶族,其姓氏亦系姜姓派生,无法统计。
五、姬姓派生:(共137姓)
姬姓派生之姓氏亦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姓氏:
1、周:周平王少子烈之后人。
2、吴: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太伯三世孙周章之后裔。
3、郑:周厉王少子友之后裔。
4、王:周灵王之子姬晋之后裔。
5、冯:周武公之弟毕公高之后裔。
6、卫:周文王九子康叔之后裔。
7、蒋:周公旦之子伯龄之后裔。
8、沈:周文王之子聃季之后裔。
9、韩:周武王少子叔虞的后代毕万之后裔。
10、杨:周宣王之子尚父的后裔。
11、施:鲁惠公之子施父的五代孙施伯之后。
12、曹:周文王第十三子之后裔。
13、金:黄帝子少昊之后裔。
14、魏:周文王之后毕万的后裔。
15、潘:周文王后人高之小儿子季林的后裔。
16、奚:黄帝之子禺阳裔孙之后裔。
17、郎:鲁懿公之孙费伯的后裔。
18、鲁: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
19、滕:武王之弟叔绣的后裔。
20、毕: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
21、安:黄帝之裔孙安的后裔。
22、常:周文王之孙的后裔。
23、于:周武王之子的后裔。
24、傅:黄帝裔孙大由之后裔。
25、皮:鲁献公之子仲山甫的后裔。
26、卞:周武王之弟振铎的后裔。
27、康:周武王幼弟于康的后裔。
28、孟:鲁桓公次子庆父之后裔。
29、尹:少昊帝之子殷寿的后裔。
30、邵:周武王庶弟姬奭(召公)之后裔。
31、汪:鲁桓公庶子满之后裔。
32、毛:周文王之子伯聃之后后裔。
33、贝:周文王之后召公康之后裔。
34、臧:鲁孝公之子驱的后裔。
35、成:周武王之弟叔武的后裔。
36、茅:周公旦之子叔的后裔。
37、庞: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裔。
38、熊:黄帝之后裔。
39、闵:鲁庄公之子的后裔。
40、季: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后裔。
41、颜:周公旦之后裔。
42、蔡:周文王之子叔度的后裔。
43、樊:周文王后裔仲山甫之后代。
44、胡:周武王后裔胡公满之后代。
45、凌: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庶出子之后裔。
46、霍:周文王之子霍叔的后裔。
47、虞: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庶孙的后裔。
48、管:周武王之弟叔鲜的后裔。
49、解:周武王之孙子良的后裔。
50、应:周武王四子之后裔。
51、宣:周宣王之后裔。
52、单:周成王少子臻之后裔。
53、邢:周公旦四子之后裔。
54、翁:周昭王庶子之后裔。
55、荀:周文王之子郇伯的后裔。
56、惠:周惠王之后裔。
57、家:周孝王之子家的后裔。
58、芮:姬姓司徒(芮伯)之后裔。
59、汲:周文王后裔康叔之子(太子汲)的后裔。
60、蓬:周朝君主支庶子孙之后裔。
61、武:周平王小儿子之后裔。
62、符:鲁顷公之孙子雅的后裔。
63、詹:周宣王支庶子孙的后裔。
64、郜:周文王一子的后裔。
65、蓟:黄帝后裔中一支之后裔。
66、从:周平王少子精英之后裔。
67、翟:黄帝后裔中一支之后裔。
68、冉:周文王少子季载之后裔。
69、雍:周文王之子雍伯的后裔。
70、燕:黄帝后裔伯倏之后代,召公姬奭之后代。
71、郏:周朝王族后裔定居郏鄏者之后代。
72、温:周武王之子叔虞后人中有一支受封于温地者的后裔。
73、阎:周太伯曾孙仲奕之后裔。
74、古:周朝周太公古公亶父之一支后人的后裔。
75、文:周文王支庶子孙之后裔。
76、寇:周文王之子康叔后世友庶子孙的后裔。
77、巩:周敬王同族巩简公之后裔。
78、晁:周景公之小儿子朝的后裔。
79、轩辕:(黄帝别号),黄帝后裔中之一支的后裔。
80、令狐: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曾孙魏颗的后代。
81、晋:周武王之子虞叔之子晋侯的后代。
82、汝:周平王小儿子的后裔。
83、后:鲁孝公八世孙成叔之后裔。
84、东门:鲁庄公之子囊仲的后裔。
85、谯:周文王后裔支庶子孙之后裔。
86、孙:卫武公之子惠孙的后裔。
87、昌:黄帝之子昌意之后裔。
88、柳:鲁孝公之裔孙展禽的后裔。
89、任:黄帝小儿子禺阳之后裔。
90、费: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后裔。
91、岑:周武王之弟姬渠的后裔。
92、薛:黄帝裔孙奚仲之后裔。
93、林: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裔。
94、郗:少昊之后裔。
95、仲:黄帝后裔高辛氏中之仲堪仲熊的后裔。
96、桂:周朝王族后裔姬季桢之弟季眭之后裔。
97、寥:黄帝后裔叔安之后裔。
98、养:吴国公子掩余烛庸之后裔。
99、蒯:卫庄公蒯聩之后裔。
100、公:鲁昭公之子公衍公为之后裔。
101、仲孙:鲁桓公次子庆父之后裔。
102、闫:阎姓之别支。
103、酆:周文王小儿子姬封之后裔。
104、符:鲁顷公之孙子雅的的后裔。
105、怀:周武王之弟虞叔之后代。
106、唐:周武王之弟虞叔之后代。
107、耿:周时姬姓耿国之后裔。
108、宰:宰孔之后裔。
109、张:黄帝之孙姬挥的后裔。
110、太叔:卫文公三子太叔仪之后裔。
111、龙:黄帝裔孙董父之后裔。
112、钱:颛顼后裔籛铿支庶子孙。
113、彭:颛顼后裔彭祖(籛铿)之后裔。
114、廉:颛顼裔孙大廉之后裔。
115、倪:颛顼后人邾武公次子之后裔。
116、昌:颛顼之后裔。
117、黄:颛顼曾孙陆终之后裔。
118、江: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
119、童:颛顼之子老童的后裔。
120、颜:颛顼后裔邾武公(世称颜公)之后裔。
121、徐:颛顼后裔伯益之子若木的后代。
122、莫:因颛顼尝造鄚城,其后裔以莫为姓。
123、程:颛顼之孙重黎(程伯)的后裔。
124、裴:伯益之裔孙的后裔。
125、谷:颛顼后人封于秦谷者之后人。
126、黎:颛顼之孙(封于黎)的后人。
127、蒙:颛顼后人被封于双蒙城者之后人。
128、苍:颛顼长子舒苍之后裔。
129、双:颛顼后人被封于双蒙城者之后人。
130、谭:颛顼后人被封于谭者之后代。
131、晏:陆终之子晏者之后裔。
132、连:颛顼曾孙陆终之子惠连之后裔。
133、终:颛顼裔孙陆终之后裔。
134、暨:颛顼后裔陆终之子箴(大彭)的后裔。
135、伯: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
136、赵:颛顼裔孙伯益之后人造父的后代。
137、益:伯益的子孙。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华姓氏之源渊,不论是以地为姓,还是以名为姓,乃至因故改姓,大多与炎黄息息相关。故而,炎黄为华夏祖先的确当之无愧。正是:中华姓氏源渊,多与姜姬相关,华夏儿女自称,炎黄子孙当然。
附参考资料:
1、 《百家姓考略》 2、《帝王世纪》 3、《通志·氏族略》
4、 《元和姓篡》 5、《新唐书·宰相世系表》6、《姓苑》
7、 《姓谱》 8、《史记》 9、《广韵》
10、《姓氏考略》 11、《氏族博考》 12、《世本》
13、《风俗通》 14、《万姓统谱》 15、《路史》
16、《姓考》 17、《姓源》 18、《战国策》
19、《姓氏寻源》 20、《尚友录》 21、《潜天论》
22、《姓氏五书》 23、《三郡记》 24、《陈留风俗通》
25、《左传》 26、《古今姓氏书辨证》 27、《姓氏大全》
28、《姓氏辨证》 29、《中华姓氏起源》 30、《百家姓注》
31、《竹书纪年》 32、《百家姓溯源》 33、《汉书·西城传》
34、《国语》 35、《姓氏急救篇》 36、《姓源韵谱》
37、《玄女兵法》 38、《唐书》 39、《名贤氏族音行类稿》
40、《吕氏春秋》 41、《通鉴》 42、《论语》
43、《韵谱》 44、《三国志·蜀志》 45、《后汉书·法雄传》
46、《水经注》 47、《汉书·匈奴传》 48、《孔子家谱》
49、《魏书·官民志》50、《姓氏族谱笺释》 51、《满州氏族谱》
52、《桂氏家乘序》 53、《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54、《明史·年富传》55、《尚书·大禹谟》 56、《后汉书》
57、《后汉书·第五传》58、姜太公文化研究会编篡之《姜氏大族谱(乳山支系)》